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李密败亡(2)魂断熊耳山 (第4/6页)
行;更欲出就山东,徐思其便可也。 贾闰甫的一番话,瞬间让李密的心情低到冰点。本来,李密将袭击桃林的计划和盘托出,是希望贾闰甫可以支持自己。不曾料到,贾闰甫不仅坚决反对,而且还以图谶之说为依据,劝说李密,这更是让李密火冒三丈。 直到现在,李密依旧偏执地认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纬,应该落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李渊。李密觉得,自己曾经拥有那样强大的实力,理应天命所归,成就帝业。凭什么要向他李渊俯首称臣,他不甘心。因此,听了贾闰甫这么说,李密非常生气,然后很不高兴地斥责贾闰甫: 唐使吾与绛、灌同列,何以堪之!且谶文之应,彼我所共。今不杀我,听使东行,足明王者不死;纵使唐遂定关中,山东终为我有。天与不取,乃欲束手投人?公,吾之心腹,何意如是!若不同心,当斩而后行! 不难看出,李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听不进任何意见。看到李密如此固执,贾闰甫还是想最后努一把力。于是,贾闰甫声泪俱下,苦苦哀劝李密,希望李密能够认清现在的处境: 明公虽云应谶,近察天人,稍已相违。今海内分崩,人思自擅,强者为雄;明公奔亡甫尔,谁相听受!且自翟让受戮之后,人皆谓明公弃恩忘本,今日谁肯复以所有之兵束手委公乎!彼必虑公见夺,逆相拒抗,一朝失势,岂有容足之地哉!自非荷恩殊厚者,讵能深言不讳乎!愿明公熟思之,但恐大福不再。苟明公有所措身,闰甫亦何辞就戮!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带有浓厚的火药味,贾闰甫将矛头直指李密。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一时彼一时,李密现在是秋后的蚂蚱,成不了多大的气候。而且,自从李密杀了翟让后,天下人都觉得,李密为人刻薄寡恩,忘恩负义。所以,即使李密举兵叛唐,也不会有人出兵襄助。所以,贾闰甫断定,此次起事,必败无疑。 实事求是地说,贾闰甫一片肺腑之言,都是为李密着想。可惜的是,李密并不领情。先前,贾闰甫为李密分析局势时,李密就窝着一肚子火。现在,贾闰甫的一番苦谏,终于激怒了李密。 盛怒之下的李密,拔出佩刀,气得要杀了贾闰甫。幸亏,王伯当及时拦住李密,这才救了贾闰甫一命。至此,贾闰甫算是看明白了,李密此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自己没有必要跟着这种人一起送死。所以,贾闰甫捡回一条命后,立刻不告而别,离开了李密,前往唐军控制下的熊州。 由于李密不听劝告,逼走了谋士贾闰甫,使得他沦落到了众叛亲离,人心涣散的地步。当时,跟在李密身边的,只有大将王伯当了。其实,王伯当也不看好此次东出潼关之行。但是,他也知道,李密心意已决,自己是劝不住的。因此,王伯当索性追随李密到底,与李密同生共死,他对李密这样说道: 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公必不听,伯当与公同死耳,然终恐无益也。(《资治通鉴》) 就这样,李密一意孤行,在自己的执念驱使下,与心腹大将王伯当,以及一万部众,公然违抗朝廷的敕令,走上了一条叛唐东行之路。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这个举措,使得他与死亡一步步接近。 选择了继续东行,也就意味着李密彻底与唐朝决裂,无法回头。所以,李密决定,既然要做就把事情做绝。当时,唐高祖李渊为了召李密回京,专门派遣使者,手持敕书,前去征召李密。这个时候,李密已经决意叛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李渊派来的使者。这样,等于是公开和唐朝撕破脸皮。 杀了使者后,李密下一步的行动,就是攻破前方不远的桃林县,收降军队,获取粮食。然后渡过黄河,前往黎阳,与徐世勣会合。因此,李密开始马不停蹄地向桃林县进军,准备袭取桃林县。 首先,李密假装派人告知桃林县的县令,诈称:“奉诏暂还京师,家人请寄县舍。”紧接着,李密挑选了数十名精壮士兵,让他们换上女人的衣服,头戴冪,身怀利刃,伪装成李密的家眷,悄悄逼近县城。 等到这数十名精锐,进入县城之后,突然换回服饰,亮出怀中的利刃,杀入县衙,迅速控制了整个桃林县。没等唐军部队反应过来,李密便裹挟着城中人口,进入南山。并且,李密特地派人,前去通知伊州刺史张善相(原瓦岗军部将),希望他到时候可以派出军队,接应自己。 虽然李密出其不意,占据了桃林县,掳掠了大量人口。但是,问题随之也来了。正如贾闰甫先前预料的一样,桃林县地处冲要,与熊州、穀州的距离,实在太近了。一旦桃林县遭受攻击,必然会惊动唐朝周边守军。如果紧急驰援,只需一个晚上,各路唐军便会相继赶来,对李密形成合围。 果然,李密袭击桃林县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惊动了熊州一带的唐朝守军。当时,驻守熊州的是唐朝的两员大将:右翊卫将军史万宝、行军总管盛彦师。李密袭破桃林,这两员大将,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于是,两人一同商量对策。史万宝觉得李密不好对付,他对盛彦师说: 李密,骁贼也,又辅以王伯当,今决策而叛,殆不可当也。(《资治通鉴》) 行军总管盛彦师,此人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善于用兵。听完主将史万宝这样说,盛彦师笑了笑,自信满满地说道:“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盛彦师拍着胸脯保证,我只需要数千兵马,就能当场取下李密的首级。 要知道,军中无戏言。盛彦师如此自信,史万宝不由十分好奇,向他询问破敌良计:“公以何策能尔?”没有想到,盛彦师却故意吊史万宝的胃口,卖了个关子:“兵法尚诈,不可为公言之。”他的意思是说,兵不厌诈,而且,这是军事机密,先不能告诉将军你,到时候你自然会知道。 尽管盛彦师有所保留,但是,真正排兵布阵起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在与史万宝进行短暂商议之后,盛彦师即刻率领一支偏师,翻越熊耳山,抵达熊耳山以南,在一处咽喉要道布下伏兵。唐军设伏的具体地点,大致位于陆浑县邢公山(今河南嵩县邢公岘)。盛彦师重兵设伏于熊耳山,准备在此地解决了李密。 盛彦师率军到达熊耳山,选定伏击地点后,将伏兵分成两部分。首先,盛彦师命令一队弓弩手,夹路乘高,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射杀李密叛军;其次,又命令一队刀盾手,埋伏于溪谷两侧。并且,盛彦师下令:“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 非常明显,这是典型的“半渡而击”战术。盛彦师命令弓弩手居高临下,刀盾手埋伏溪谷两侧。等到李密率军渡溪之时,唐军发起突然袭击,弓弩手从高处伏射,步兵趁机掩杀,一举将李密所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