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章 降价相争 (第2/2页)
br> 比丫迪必须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扩大市场,然后再跟国外的品牌在新能源高端市场领域一较高下! 盖厄斯·诺曼忍着屈辱调下了奔驰s400的价格,本以为事情可能会有所好转,但是马接下来的cao作,却是气得他直接拍桌而起。 《明二号今日起降价,降到132万!》 马在宇星海官网上也开始官宣降价,并且跟奔驰一样,最近三个月购买的车主可以到最近购买的4s店或是宇星海官网上申请弥补差价。 “混蛋欺人太甚,欺人太甚!蠢货,杂种!”盖厄斯·诺曼在办公室里气得砸东西,用德语疯狂的飙着脏话。 他刚刚好不容易跟总部那边解释好华国销量下降的理由,以及解释为什么降价,这混蛋马又给他来了这一出,他要疯了。 市场总监弗利特·布兰科在下面大气都不敢吭,生怕惹到暴怒的盖厄斯·诺曼。 15分钟后,盖厄斯·诺曼安静下来,似乎是在对自己话,又似乎在对弗利特·布兰科道:“给我向宇星海质问,为什么他们这么干?” 盖厄斯·诺曼作为商人无法理解宇星海的做法,降低价格来压他们奔驰,好像并不能给他们明二号增加多少销量吧,哪怕增加了一点销量,对降价的损失来也不值一提,所以马为什么要这样损人不利己? 面对奔驰的质问,马当然不管不顾,他卖的商品又不要经过价格监督局的调控,我爱卖多少就卖多少。 不过明面上肯定不能这样回,要顾及影响。 所以宇星海对奔驰的回复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控价格!” 噗—— 看到宇星海的这则回复,盖厄斯·诺曼有吐血的冲动,尼玛的合理调控就刚好在我们降价后跟着降价,而且又那么刚好高一点? 盖厄斯·诺曼被气得咬牙切齿,但没有丝毫办法。 又是一个礼拜过去,看着断崖式的奔驰销量,盖厄斯·诺曼坐不住了,等奔驰总部再次远洋电话来询问时,他向总部明了这个情况。
总部的一群人也是懵了,卖车几十年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恶劣的竞争对手。 “盖厄斯·诺曼,你的看法吧,华国的情况你肯定比我们熟悉。”董事弗朗西斯科·汉考克问道。 盖厄斯·诺曼深吸了一口气,还是出了自己的推测:“我推测马可能是看我们豪车卖这么贵的价格不爽,故意打压我们的价格!” “可是市面上豪车不止我们一款,他为什么不去打压劳斯莱斯、保时捷他们呢?”弗朗西斯科·汉考克不解得问道。 “因为只有我们的奔驰s400也是混动新能源汽车且目前卖得最贵吧?”盖厄斯·诺曼这次有点底气不足得回答道,他印象中他没得罪过马啊。 难道是自己在办公室骂他被他知道了? 弗朗西斯科·汉考克沉默了,半响他才继续道:“那你现在有什么应对方法吗?” 盖厄斯·诺曼:“我没想到其它办法,因为我还不清楚宇星海的意图。现在要不继续降价,要不就是销量腰斩,没有其它办法!” “那就继续降价吧,看看马这次还会不会跟着降价!” …… 于是奔驰s400混动汽车又一次降价了,从130万继续降到120万,离上次降价才刚刚过去不到1个礼拜。 奔驰两次连续不正常降价的动作,哪怕不是行业人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对劲了。 网上神通广大的网友也开始深挖,提到最多的就是马的明二号。 【话,这次明二号会不会也跟着降到120万左右?】 【我觉得大概率会,像平头哥马这样的大佬,肯定就不知道怂怎么写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看能把奔驰看到最低价多少】 …… 当时跟盖厄斯·诺曼一起参加马发布会的鲁赫·格拉汉姆也是津津有味得看着好戏,还好他们宝马才卖66万,没有对上马。 要是没有奔驰在前面顶着,估计出头鸟就是他们宝马了。 至于奔驰会不会降到66万来?鲁赫·格拉汉姆觉得不会,因为同样身为对手的他,太了解奔驰那些饶傲慢了。 是bba,其实就是奔驰看不起宝马,宝马看不起奥迪。 所以奔驰价格要是降到跟宝马一样低,比杀了他们那些奔驰人还难受。 马也是不负那些网友们的期待,继续把明二号降价,降到了122万。 盖厄斯·诺曼这次格外的沉默,看着宇星海发布的官宣降价消息,迟迟没有出声。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盖厄斯·诺曼越沉默,明越到了暴怒的边缘。 总部弗朗西斯科·汉考克董事的远洋电话继续打了过来,听到马的明二号又一次降价也是愣在了屏幕里。 “该死的马到底想干嘛?是要挑衅我们奔驰吗?”弗朗西斯科·汉考克怒火中烧道。 盖厄斯·诺曼不话,显然默认了这个观点。 算他倒霉,碰到了马,身为奔驰驻华国的负责人,他肯定要担责,哪怕这不是他的过错。因为那些股东只看结果,可不会看是不是马导致的。 “给我升回130万,看他马跟不跟?”盖厄斯·诺曼显然在气头上,冒着损失也要彻底试探一下马的用意。 他现在还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认为马的明汽车可能是凑巧自己要降价。 但是他注定要失望了,马的明汽车紧跟着也涨回了132万。 网友们彻底沸腾了,这是宇星海跟奔驰赤裸裸得宣战啊,两家企业火药位十足。 【哈哈哈,马大佬不愧为平头哥,就是要跟奔驰干到底!】 【奔驰表示很委屈,为什么就紧盯着它,嘻嘻嘻】 …… 666,其它车企们也是表示长知识了,原来汽车还能这样玩,马不愧是行业破坏者啊,不过还好,只是在新能源车领域,而他们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在这个领域投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