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校注_第1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节 (第2/3页)

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夔。”庄子秋水篇:“夔语蚿:吾以一足踔而行,子无知矣;今子使万足,独奈何。”又御览**九、困学纪闻十、席上腐谈上引庄子:“声氏之牛夜亡而遇夔,止而问焉:我有四足,动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踊,何以然夔曰:以吾一足王于子矣。”国语鲁语下韦昭注:“或云夔一足。”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攵,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此其所以附会乐正后夔而为一足之神魖也。

    丁氏家穿井得一人

    俗说:丁氏家穿井,得一人于井中也。

    谨按:吕氏春秋〔一〕:“宋丁氏无井,常一人溉汲于外,及自穿井〔二〕,喜而告人〔三〕:吾穿井得一人。传之,闻于宋君,公问其故,对曰:得一人之使〔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五〕

    〔一〕察传篇文。

    〔二〕今本吕氏作“及其家穿井”,御览一**引作“及自穿井”,与应氏所见本合。

    〔三〕“人”原作“之”,拾补校作“人”,案吕氏春秋作“告人”,今从之。

    〔四〕黄氏日钞曰:“免一人外汲,如得一人之使。”器案汉书食货志言“一月得四十五日”,彼言得日,此言得人,用法相同。

    〔五〕器案:此事又见论衡书虚篇。淮南子览冥篇:“寄汲不若凿井。”徐岳术数记遗:“此乃传之失实,犹公获夔一足,丁氏穿井而获一人也。”类聚九引范云悲故井诗:“已获丁氏利,方见管公。”俱本此为说。

    封泰山禅梁父〔一〕

    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脩短。武帝〔二〕探策得十八〔三〕,因到〔四〕读曰八十,其后果用耆长〔五〕。武帝出玺印石〔六〕,裁〔七〕有兆朕,奉车子侯〔八〕即没其印,乃止。武帝畏恶,亦杀去之〔九〕。封禅书说:“黄帝升封泰山,于是有龙垂胡〔一0〕髯下迎黄帝〔一一〕;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一二〕者七十余人〔一三〕,小臣独不得上,乃悉持龙髯,拔堕黄帝之弓。小臣〔一四〕百姓仰望黄帝,不能复〔一五〕,乃抱其弓而号,故世因曰乌号弓〔一六〕。孝武皇帝时,齐人公孙卿〔一七〕言: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今历正值黄帝之日,圣主亦当上封,则能神仙矣。〔一八〕”

    〔一〕史记封禅书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

    〔二〕汉书武纪注:“应劭曰:礼谥法:威强叡德曰武。”

    〔三〕世说新语言语篇:“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能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又见晋书裴楷传晋书载记慕容俊传:“初,石虎使人探策于华山,得玉版,文云:岁在申酉,不绝如线,岁在壬子,真人乃见。”又见十六国春秋二七此俱探策之事也。

    〔四〕“到”字原脱,今据拾补订补。拾补曰:“脱,初学记有,意林作倒。”案初学记见卷十三。

    〔五〕白帖二、一一、御览三九、纬略六、岱史遗迹纪、广博物志五、天中记八引俱作“因倒读曰八十,其后果寿八十”,又御览五三六引“耆”作“考”,“读”上亦有“倒”字。器案:“读”上有“

    倒”字是,观下文亦作“倒读”可知。唯作“寿八十”,与臣瓒“寿七十一”之说不合,未可从。王世贞宛委余编四曰:“风俗通云:

    汉武帝登太山探策,即祚之年得十八,因倒读之为八十,后寿至八十。非也,帝寿自七十耳。考帝以元封元年封泰山,五年增封,以至后二年,恰十八年,神盖喻之矣。”

    〔六〕御览六八二引应劭汉官仪:“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传曰:封者,以金泥银绳,印之以玺。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固封玺。春秋传:襄公在楚,季武子从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是也。秦、汉以来,尊者以为名,乃使避。”

    〔七〕拾补曰:“史记封禅书索隐引裁作财。”

    〔八〕续汉书百官志二:“奉车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御乘舆车。”史记封禅书正义:“霍嬗子侯,去病子也。”汉书郊祀志上注引服虔说同。案霍光传:“去病子嬗,字子侯。”汉又有宋子侯,即作董娇娆诗者,然则子侯之字,在汉亦常见者,犹子公、子卿之比也。洞仙传有车子侯传,即误读史、汉此文而杜撰者,道书之不可信类如此。

    〔九〕拾补云:“似当作故杀之。”器案:封禅书索隐:“新论曰:武帝出玺印石,财有朕兆,子侯则没印,帝畏恶,故杀之。风俗通亦云然。顾胤按武帝集,帝与子侯家语云:道士皆言子侯得仙,不足悲。此说是也。”

    〔一0〕拾补校“胡”作“胡”,云:“胡俗。”

    〔一一〕汉书礼乐志注:“应劭曰: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史记历书:“黄帝合而不死。”集解:“应劭曰:言黄帝造历得仙。孟康曰:黄帝作历,历终始无穷已,故曰不死。”此亦应劭言黄帝得仙之事,孟康解说,深得理中。

    〔一二〕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论衡道虚篇“从”下有“上”字,当据补。

    〔一三〕三辅黄图:“鼎湖宫在蓝田。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鼎成,有龙下迎,帝仙去,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汉武帝于此建宫。”水经河水注四:“魏土地记曰: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阪,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亦言从上者七十二人。

    〔一四〕史、汉及论衡俱无此“小臣”二字。

    〔一五〕史、汉、论衡“不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