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 (第3/3页)
,而淮南子人间训亦云:晋厉公合诸侯于嘉陵。嘉与加同音通借,汉人所引,既各如是,不得谓加非是本字,而必亦柯音矣。韦昭、杜预俱云:柯陵,郑西地。左传庄公十四年:晋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大陵亦郑地,疑即此陵矣。盖此陵于诸陵中为独大,故当时又号之曰大陵。”案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十答问七,亦举淮南之嘉陵,谓“嘉与加同,即春秋之柯陵也”。
〔八〕案“厉”疑当作“广”,涉上文“晋厉公”而误,御览五三引春秋说题辞:“陵之为言棱也,辅山成其广,层棱扶推,益厥长也。”即此高广之义也。水经延江水注引诗曰:“高平曰陵。”高平与高广义亦近。 〔九〕“性”,拾补据水经渭水下注引校作“生”。 〔一0〕拾补云:“水经注有也字。” 〔一一〕拾补曰:“水经注无各字也字。”刘宝楠汉石例墓域称陵北海相景君碑、丹阳太守郭旻碑下云:“日知录二十四据水经注引风俗通、后汉书明、章二帝纪、西京杂记及曹公祭桥玄文、陈思王上书,谓人臣得称陵。又据旧唐书德传卢粲驳武承训造陵之奏,谓陵之称施于尊极,不属王公已下,此自南北朝以后然尔。审是则人臣不得称陵,由来已久。案水经注滱水篇云:滱水又东迳京邱北,南对汉中王顷王陵,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又东迳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漯水篇云: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此汉代人臣得称陵也。济水一云: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南,世谓之安平陵。此战国时得称陵也。河水四云:其水东南迳子夏陵北。汾水篇云:襄陵县西北有晋襄公陵。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亦以河东郡襄陵为晋襄公之陵。陈留郡襄邑,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此春秋时诸侯及大夫士皆得称陵。河水四引阚骃十三州记曰:雷首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俗谓之夷齐墓。似商、周之际,已通名陵,顾氏谓始于赵秦,恐非。”器案:汉时人臣坟垄称陵者,尚有陈陵,为陈元方祖父坟,见太平寰宇记一陈留县。至于董仲舒墓俗呼虾蟆陵,则苏颋垄土记及宋敏求长安志九亦载之。 丘 谨按:尚书:“民乃降丘度土。〔一〕”尧遭洪水,万民皆山栖巢居,以避其害,禹决江疏河,民乃下丘,营度爽垲〔二〕之场而邑落〔三〕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四〕,中央下,像形也〔五〕。诗云:“至于顿丘。〔六〕”“宛丘之下。〔 七〕”论语:“他人之贤丘陵也。〔八〕”尔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九〕” 〔一〕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段玉裁撰异曰:“风俗通义山泽篇曰:谨按尚书:民乃降丘度土。此今文尚书也。是字作民乃二字,宅作度,此文字异者七百有余之目也。凡古文尚书宅字,今文作度,说见尧典“宅嵎夷”下,扬子方言曰:度,居也。史记夏本纪: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司马所据今文尚书,亦当作民乃降丘度土,度土作居土,亦如度西曰柳谷作居西也。王伯厚艺文志考举汉儒所引民降丘宅土,未详见何书,地理志:是降丘宅土。盖或用古文尚书改之也。”器案:诗大雅文王有声:“宅是镐京。”坊记引作“度”,诗皇矣:“此维与宅。”论衡初禀篇引作“度”,书尧典:“宅西。”周礼缝人注引作“度”,舜典:“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史记五帝本纪二“宅”字并作“度”,禹贡:“三危既宅。”夏本纪亦作“度”。 〔二〕左传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请更诸爽垲者。”杜注:“就高燥也。”文选蜀都赋:“营新宫于爽垲。”刘渊林注:“爽垲,高明也。”又西京赋李周翰注:“爽,明也;垲,大也。” 〔三〕后汉书东夷传:“夫余国其邑落皆主属诸加。挹娄国其邑落各有大人。东沃沮国有邑落长帅。” 〔四〕程本“方”误“不”。 〔五〕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又:“北,乖也,从二人相背。”释名释丧制:“丘,象丘形也。”今案:说文:“屯从屮贯一”,“才从-上贯一”,“之从屮从一”,“旦从日见一上”,“立从大立一之上”,“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氏从氏下箸一”,“且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此从一皆训为地。 〔六〕卫风氓文。毛传:“丘一成为顿丘。”释名释丘同,尔雅释丘作敦。 〔七〕陈风宛丘文。毛传:“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尔雅释丘:“宛中,宛丘。”又云:“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释名释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 〔八〕子张文。 〔九〕释丘文。 墟 谨按:尚书:“舜生姚墟。〔一〕”传曰:“郭氏之墟。”墟者〔二〕,虚也。郭氏,古之诸侯,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三〕,故善人怨焉,恶人存〔四〕焉,是以败为丘墟也〔五〕。今故庐居处高下者,亦名为墟〔六〕。姚墟在济阴城〔七〕阳县,帝颛顼之墟,〔八〕阏伯之墟是也〔九〕。 〔一〕陈寿祺大传定本以此为大传文,段玉裁撰异以此为今文尚书,当在尧典“有鳏在下曰虞舜”下,林春溥古书拾遗亦以为书佚文。史记始皇本纪正义引孝经援神契曰:“舜生姚墟。” 〔二〕庄子秋水篇释文、一切经音义十三、五三引无“者”字。 〔三〕黄石公三略上:“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四〕桓谭新论“存”作“仇”。 〔五〕新序杂事四:“昔者,齐桓公出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