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誓言 (第1/2页)
有人不知道如何当儿子,有人不知道如何做娘。 姜氏身穿宫装,端步而行。其身后的几个寺人和侍女都战战兢兢的跟着,浑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姜氏口风很紧。她甚至没有告诉她最亲近的保姆,今夜打算做什么。只是在夜半时分将众人叫醒,服侍她一同离开寝宫,从后门而出,往北门而来。 她是不怕的。想她姜氏也曾与众大夫谋划邦家大事,最终帮她夫君,也就是先君武公脱离卫邦险地。她也曾于先君早逝之后辅佐年纪不大的长子郑寤生即位,让一众卿大夫与国人不敢小瞧于她孤儿寡母,最终让大儿子坐稳了邦君之位。她是个要资历有资历,要能耐有能耐的一邦之母。 但她对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还比较迷茫。她约了自己的小儿子今夜相见,然后呢? 小儿子是乘轩车来,还是乘戎车来? 如果是乘轩车,要不要带他去见他哥哥? 如果是乘戎车,要不要给他开门?然后呢?郑邦换个邦君?大儿子怎么办? 如果他看不懂呢?哎,不来也好。 大儿子是否知道?他能不能看懂?他应该不知道,否则早就找她“问罪”来了吧。别看大儿子表面不动如山,其实他是个急脾气。 就算他知道又如何?他能拿我怎么样? 姜氏一路向北,一路斟酌…… -------------------------- “君上,太夫人往北门来了。” 报信人依旧送来了郑寤生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郑寤生色变,他奋袂而起,跨步就出,却发现其他人都起身相拦,有对他作揖的,有掣住其肘的,有张嘴要说话的。 他只好停下开口,声音笃定且不急切,刚好堵住了正要劝谏的颍叔。 “我们一起,劝太夫人回去吧。” 说罢,他甩了甩胳膊,把祭足和郑突的手甩开,朝着原繁点了点头,随后缓步走出阙楼。几个臣子心下大定,纷纷跟随邦君下城。 -------------------------- 深夜未尽,偶听鸡鸣。北门城下,母子相逢。 姜氏脚步放缓,直到停下。她看到了侧面转来的一行人。借着对面火把的微光,她确认了大儿子的影绰身形。 左右跟随姜氏驻足。看着远处一群人缓缓走来,众人皆望向姜氏,想知道他们之后该做什么。姜氏踌躇了半刻,终是暗暗咬牙,劈手从身旁保姆手中夺过火把,继续向北走了过去。 靠着北门的郑寤生一行人反而停下来等着。姜氏一行人缓步走至不远,下人们已经发现是邦君在此等候,都俯身行礼,不敢向前。唯有姜氏自顾自的继续前行,直面自己的长子。 “母氏,季春之夜尚寒,您年老多病,不宜夜间轻动,有什么吩咐,只管告诉儿子就行。” 郑寤生没有打火把。他躬身一礼,说出自己准备好的言辞。言罢起身,直面其母,发现姜氏神情冷峻,面有厉色。 “是啊,我是老了,没有你聪明了。我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你了。你在这等着看老身笑话呢?” 这是姜氏日常和郑寤生说话的语气。形势虽然有异,但是姜氏气势如一。 “儿子不敢。请让儿子陪母氏回宫。” 郑寤生是打定主意,伏低做小。 “嗯……我儿你不仅变聪明了,而且胆子也大了,也沉稳了。不愧是我教出来的好邦君呀。呵呵,哈哈……” 郑寤生不回答,他在努力的克制自己。众臣们反复的劝谏,在此时有了效果。他再次躬身稽首,还以沉默。 姜氏不再看他,眼光越过郑寤生,看向后面的人。举着火把的郑突不敢与祖母对视,他将火把掷于地,学着郑寤生以及祭足,颍叔二人,躬身稽首。只有宗伯原繁不施礼,仍然举着火把,眼光与姜氏相交。更远处,一众侍卫举火围观,和姜氏带来的宫人遥相呼应。 “原大夫,你是要拿老身问罪么!” 一声厉喝,出自姜氏之口。原繁听在耳中,却能感觉到姜氏的色内厉荏。他叹了口气,缓缓道: “太夫人还是让君上陪着回去吧。有何心事,路上和君上说说,君上定会听从于您的。” “母氏,和儿子回去吧。” 郑寤生趁机走近姜氏,轻扶她的左臂,低眉顺眼的哀求着。 郑突的左脚突然被身边的祭足踩了一下。他们俩都还在躬着身,郑突扭头看向祭足,就看祭足目视于他,头颅向姜氏微摆,是要他也过去扶住姜氏的意思。于是郑突快步走到姜氏的另一侧,扶着她的右臂,轻声言道: “祖母,孙儿扶您。” 左边儿子,右边孙子,没人敢恶语相向,满眼全是她的面子,而这些也正是姜氏的底气。眼看谋划失败,姜氏也是经过风浪,能进能退之人,她微微闭上眼,做了一下心里建设,再睁眼之时已经认栽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