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大逐道时代 (第2/2页)
的说法是:“秦王一觉醒来,魂飞魄散,无动无言,无念无想,只知吃喝。” 军事行动就此搁置,进入宫斗环节。 其后数年,秦国连崩三王之后,那个名为嬴政,被谭英这边称为始皇的男人,终得以继位。 然而此时秦已不比往昔,在这混沌的数年,他们已经失去了太多。 好在,他毕竟是被另一个世界称作始皇的男人。 只是这一次的霸业,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嬴政掌权后,第一时间亲赴周王城,谢罪、称臣、求道,一气呵成。 光武帝大喜,继而略施指点,赐问道鼎。 临别的时候,还顺便展示了一下身边百家名士的武德。 对这一切,嬴政虽不明原理,但大受震撼。 于是在迎鼎归国后,他便兴举国之力大建学宫,印书尊儒,誓要重铸大秦荣光。 其中,“稷下”这个学宫名亦是光武帝所赐,寓意是效仿最初齐国的稷下学宫,兼百家之学,容天下文士。 此后诸国学宫,也皆承此寓意,以“稷下”为名。 之后的嬴政,可以说是把建长城的力气,全部用在了建大学上。 书和学者,更是他此生最尊重的存在,至少面子上是这样。 甚至就连谥号,都打破了规矩,定成了秦学王。 啊,这…… 这谥号就有些让人心疼了。 就突然理解了他焚书坑儒的心情。 然而即便嬴政复兴了秦国,却终究没能追赶上那个男人的脚步。 光武帝不仅雄才大略,开明勇武,寿命更是恐怖,险些连嬴政的太子都熬死。 至此,随着大逐道时代的愈演愈烈,这里的历史与谭英熟悉的世界,彻底分道扬镳。 眼下,道始107年,他已再难找出一个认识的人物。
世界的变迁更是出乎预料。 光武帝以(武)德服人,兵不血刃便叫停内战,收回了王室领土。 此后他却并未实行集权,而是苦下心力,与学宫名士合作,统一了文字、货币、历法、姓氏称谓等诸多标准。 他的后半生,更是全情投入学问和创造,与百家相辅相成,开创了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一系列惊世发明,为人民谋来了百世的福祉。 神奇而又神秘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明确过自己崇奉哪一家,师从哪位子。 另一边,各诸侯国在光武帝的威慑下,自是再无胆量开战。 但春秋战国的格局已经摆在这里,争总是要争的。 武斗不行,那就文斗。 于是,各国皆大兴学宫,礼贤下士。 战火依旧连天,只不过战场转移到了人才、技术、经济和文化上。 当然,最大的战场,永远属于“道”。 曾经的诸子百家,只能用语言驳倒对手,用依附君王的方式实现道路。 然而往往辩论许久也难分输赢,君王完成霸业后就卸磨杀驴。 但随着灵气的涌现,一切都变了。 所有人都相信,一位文士所控的灵气越磅礴,越精纯,也便意味着他越接近天道,越接近正确。 于是,当两个人辩论难分输赢,又志在必得的时候,终于有了最终解决方案—— 以武德论高下。 因此,历经无数兴衰重组,至今依然留存的百家势力,无一例外的…… 武德都很充沛。 当然,并非所有百家学士都能得到天道的垂青,其中大多数人依旧是理论派,只有少数“得道者”才能实现真正的“五雷轰顶”。 那么如何得道? 公认的原理是:通悟到前人未能所及的地方,天道自会给予你认可。 按照谭英的理解,大概是对现有理论的扩展。 不得不说,这件事听起来就很难。 就比如他前世所读的生物学专业吧。 扩展理论之前,先要用很久的时间学通一个方向的知识。 然后沿着现有理论的边缘苦思冥想,看能不能在边边角角敲出点新东西。 好不容易想出来一个点子后,先不要高兴,先去查论文。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点子几十年前就有人研究过了。 于是只好重头再来,无限循环。 等等…… 这快乐的流程,为何如此似曾相识? “啊。”谭英一拍脑袋,“论文还没写完。” 刚刚的信息注入太多,他险些忘了自己是谁。 他叫谭英。 喜欢学习。 实验和论文。 以及小组讨论,辩论演讲。 还有篮球赛,健美赛,以及和隔壁师范学院大jiejie们的联谊。 总之只要不跟学生会打交道,其它事情都可以。 来到这个世界前,他正在电脑前写论文。 边查边写,边学边悟,直至入迷,失去了对时间的认知,浸入了一种空灵的学习状态。 这难道是…… 得道飞升? 谭英一个瞪眼,再次掀开了厢帘。 再看那“稷下学宫”四个大字。 那不就是个学习天堂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