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文官的忽悠  (第1/2页)
    周王很快被押回京,决定流放云南。    太阳温吞的挂在皇城半空,正对着武英殿。    数名文官向御书房走去,给周王定罪。    对于现在的朝堂,众官员如沐浴春风,没了洪武朝的寒风,是喜事。    文官们摆着架子,在武英殿高谈阔论。    大殿内堂,黄子澄和齐泰对坐饮茶,其中的黄子澄就是猪脚。    黄子澄的意思是,让诸藩王上奏本议周王的罪。    朱允炆有些心软,又很犹豫。    “洪武爷在《皇明祖训》中说过,藩王犯事不经朝廷审判,需要陛下和其他藩王一同商议处置。”    那朕倒想看看四叔的反应了,而且先通知他。看他会不会因此起兵造反。朱允炆望着两位心腹,淡淡道:“朕就照皇爷爷的祖训来吧。”    这是个好办法,黄子澄望着齐泰,同意这一做法。    朱允炆是想做个好皇帝,干一番为百姓的大事业,但是和朱元璋在民间阅历多年的老辣精明相比,是在是没有两把刷子。    因为年轻,缺乏远见,也没有亲身感受过百姓的苦楚。    一切只能听官员的说法。    文官们推按油加醋,夹带私货,粉饰真相,骗的朱允炆团团转。    今天,这群江浙文官又来了。    洪武朝重视武将,文臣没有说话的分儿。    建文朝可是文官的春天。    大明律法中,文官不能封侯,六部尚书也只是六品。    但新帝登基,第一天就把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提为从一品。    修改大明律法七十三条。    这群文官已经尾巴翘上天了。    等朱允炆从内殿出来,这群文官围着朱允炆开始恭维。    什么新朝建立,百姓恭贺,政策很好。    能吹的话全吹了一遍。    就连街上的舒克贝塔也不偷吃粮食。    这话要是朱元璋听见,绝对骂文官虚头巴脑。    朱允炆喜欢听,觉得自己拯救了天下百姓。    撤销茶盐税司,放了刑部死牢的臭官员。    聊了其他,文官就提江南的赋税。    除了江浙地区,各地的赋税真是历史较低的。    洪武二十六年有记载。    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应天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征收米麦共686万石。    其中,苏州,松江,湖州,嘉兴赋税高于其他地方。    文官说先帝愤恨张士诚,所以故意这么做。    但是,在洪武年间这几个地方是大明最富庶的地方。    这重税并没有阻碍江南地区发展。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读书人最多,朝中官员也最多。    洪武年间许多贪官都是在江南等地。    朱允炆登基,把这些死罪的都减刑对待。    第二天在奉天殿。    朱允炆说江南地区凄惨,赋税太重。    有几个武将听不下去,觉得文官过于夸张,就辩解起来。    “江南是鱼米之乡,粮食都是各地最多的。大明其他地方都不如江南,先帝这么做是为了平衡,如果江南都要饿死了,那北平府,开封府,,边陲的百姓岂不是都没法活了。”    御史立刻出来弹劾,文官和武将争吵起来。    武将南征北战,对各地自然知道些。    朱允炆一听,这些武将想干什么:“闭嘴,朕还需要你们来教?”    “武夫真是粗鲁。”    这话一出,朝堂炸开了。    武将气愤道:“我们武夫怎么了,大明的江山都是武将跟着先帝打下来的,没有我们武将,你们文官还有太平?”    朱允炆本来就受文官教导,对武将的做事不喜欢。    他们又提起北平府和开封府,气的呵斥几个武将。    御史道:“奉天殿岂是你们武将撒野的地方。”    武将不在说话,朱允炆这才说道:“众爱卿,你们继续说。”    文官更加的嘚瑟,议论周王的事情。    把诸王骂的一无是处。    藩王议罪周王的圣旨从京城发出时,已经是八月十二。    ...................    今天是中秋节,朱棣带着燕王妃徐氏去郊外山庄赏景。    他说自己要做个真正的逍遥王爷。    朱高燧,朱能,葛城等人跟随左右。    中秋团圆,成渊出去和杨贤之,斧头帮的几个堂主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