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春秋_《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二) (第5/6页)

你跟孩子说得再多也没有用,因为他(她)在悄悄地跟父母学呢!

    父母亲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教育孩子要举止文雅,不可以大声嬉闹,不可以狠抓猛吃主人递过来的糖果,和主人家的小朋友要友好相处;一定不可以去拉主人家的抽屉或翻人家的柜子,也不可以到主人家的卧室特别是床上打闹。

    讲文明、懂礼貌还表现在遵守各种社会公德。在公共场合,要教育孩子遵守秩序,文明说话,尤其要学会说“请”字和“谢”字,比如,乘公共汽车时,如果有人起身让座,一定要让孩子说“谢谢”;当你们下车时,如果让座者仍然站着,就“请”其回坐;在向别人问路时,一定要说:“请问……”;当别人回答了你的提问时,一定要说:“谢谢!”

    在公共场所,教育孩子不要乱跑乱撞和大声喧哗,举手投足一定要温文尔雅,并养成平静回答和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

    话题24: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事情

    一个人的办事能力是他总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知识水平不相上下的人群中,办事能力强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加潇洒快乐,更能承担重任,更可能,也更容易实现人生目标。

    人的办事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锻炼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因此,父母亲应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等他(她)长大之后,就会有能力处理好有可能遇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大事。

    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需要父母根据具体的情况掌握好分寸,既不让孩子感到为难,还要让他(她)在办事的工程中学习到处理有关事情的基本技能。此外,这种锻炼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最好能使其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之后,孩子就会主动地向父母提出,由他(她)来办这些事情,而他(她)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至于如何来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则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对于很小的孩子,可以放手让他(她)独立处理与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的矛盾,引导孩子想出大家都愿意接受的玩法;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小食品招待小朋友和组织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等。对于稍微大一点儿的孩子,父母可以安排他(她)为家里购买一些小商品、让他(她)替mama给邻居还一本书、让他(她)自己打电话约小朋友来家里玩儿等。孩子再大一点儿的时候,父母可以让他(她)决定自己到底应该买什么样的书包和文具、穿什么样的衣服、自己决定如何和朋友们一起共度周末,并且让孩子参与家政大事的决策、和孩子一起谈论时事要闻,共同关心国家大事……

    经过如此系统的培养和锻炼,并且在日积月累养成了一种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和升华。每当遇到急需处理的事情,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孩子走上社会之后,就有希望成为一个办事果断、受人仰慕的有能力的人。

    说起来,我打小就特别注重培养女儿的办事能力。我们单位有个小卖部,从两岁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让她帮我购买家里日常用的一些小东西,比如手绢啦、线团啦、食盐啦,以及酱油、醋什么的。当然,也给她一点儿钱让她自己做主买一些喜欢的小吃、小玩具一类的东西。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女儿选购物品和计划用钱的能力。她会用几元钱买回来多种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将每一种东西的价格一一告诉我,并将剩余的钱,哪怕是几个分币,都再交给我。总之,“小账”算得一清二楚。这样,到她四岁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购物能手了。

    一次我出差归来,小卖部的售货员奶奶告诉我这样的一件事:一天女儿去小卖部买果丹皮,发现售货员奶奶将一根果丹皮以3角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带孩子的阿姨。女儿眨巴着小眼睛没露声色。等那位阿姨带着孩子走了之后,女儿很认真地跟奶奶说:“奶奶,您刚才卖给那个阿姨的果丹皮只收了3角钱,可是为什么昨天却卖我5角钱呢?”

    奶奶忽然想起来了,昨天确实是搞错了。因为小卖部的果丹皮有两种,大一点儿的卖5角,小一点儿的卖3角。当时正在跟别人说话分了心,错将3角钱的当5角钱的卖给女儿了!于是奶奶说:“是奶奶搞错了,多收了你两角钱!”,并指着大一点儿的果丹皮说:“这一种的才是5角钱一根!怎么样,奶奶今天把钱退给你吧!”

    女儿想了想说:“不用退了,这样吧,我今天给您3角钱,您卖给我5角钱的一根吧!”

    那位奶奶跟我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我家女儿称赞有加,直夸孩子聪明,尤其还特别提到:“她一直等到只有我和她的时候才跟我说!”

    听到这个“小故事”后,我也颇觉有趣。回家后,就向女儿问起这件事,她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没什么呀,都搞对了!”

    我问她:“为什么你发现了问题时不说,而要等到那个阿姨走了之后才问奶奶呢?”

    女儿很郑重其事地说:“我不想让阿姨知道奶奶多收了我钱。如果让阿姨知道了这件事,奶奶会感到不好意思的!”

    乖乖,真正让我刮目相看啊,我这个可爱的小家伙!

    话题25: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交几个好朋友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他2~6岁之间的这一生长阶段,则是其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最近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来源于娴熟的交往技巧和合作意识。”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开放式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