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章 好兆头 (第1/2页)
“这就是最好的几种新纸。看最新最全小说”李员外说道。 竹子取材时间比较早,它只能取春天的嫩竹,夏天也有嫩竹,不过不及春天的嫩竹,除非工艺跟上去。 眼下能弄出来就不错了,哪里谈什么工艺跟上去? 不过还要沤晒很长时间。 因此到了七月,新纸才送到延州城。 王巨看着五种新纸。 两种熟料纸,三种生料纸。熟料纸一种乃是纯竹纸,还有一种夹杂着少量藤皮做的竹纸,也许白洁度不及前者,可它的韧性很好。 生料纸一种也是纯竹纸,王巨先用笔在上面写字,又用手拉了拉说道:“不行,还得改进。” 也能用了,可韧性依然有点差。 还有一种生料纸里面加杂着麻皮,这个质量不错,就是有些厚。 最后一种质量最好,里面有藤皮,有麻皮,以及其他材料,并且很薄,不过工艺更复杂,虽然薄,成本却比第二种生料纸还要高一点。 “成本如何?” “成本最低的就是你说的不能用的生料纸,它相当于同等纸的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之间。” “这个暂时不用考虑,以后逐步改进,说其他四种。” “次之就是这种熟料纸,大约相当于同等纸的七八分之一,再次便是这种麻生料纸,大约相当于六七分之一,其次是最后一种生料纸,大约相当于五六分之一,最后一种熟料纸大约相当于三四分之一。” 成本贱就贱在材料上。 想一想,一亩田能收获多少麻皮与藤皮,更不用说种植还得要成本的。 但竹子不同,杭州西边的山区有无数竹山,根本就不需要种植成本,嫩竹上来,山民砍下来就可以卖钱,顶多与一根春笋价差不多。而且它不是仅用皮,整根竹子斩头除尾后都可以用。并且哪里河流密布,运输成本也很低。 可没有大规模投产,究竟成本几何,谁也不敢说。 然而朱欢又重重地说了一句:“真的很便宜。” 这种成本这种纸一旦推出去,会形成什么冲击?他是商人,能不清楚吗。宋朝那么大,读书人那么多,一年得用多少纸张? 不但他,其他八个参与竹纸的员外同样激动得喘粗气。 若不是王巨岁数太小,估计有人能伏在地上狂喊:“王巨,你就是我们的再造父母啊。” 而且有两人心中都计划好了,一旦投产,干脆将家搬到杭州去,杭州好啊,省得呆在边区受罪。 “那三篇诗赋如何?” “小苏写了一首赋,章惇写了一首诗,就是,就是……”朱欢吞吞吐吐道。 “拿来让我看一看。” 朱欢递给王巨,王巨看了看,不由地皱眉头。看来这两人看在五十金份上,出了功,但没有出力,敷衍了事写了诗赋,连朱欢都看出来这个诗赋写得很马虎。 不过王巨想了想乐道:“也行,保证一段时间后他们心中后悔,求着你们重新写诗赋。” 两人不是想凑合吗,到时候往竹纸上一印,然后散到各个州学,保证有学子与教授们骂,就这样的诗赋还好意思印在竹纸上四处传啊? 那时章惇与小苏能不急吗? “文公那边如何了?” “他没有答应。” 与钱无关,文家也是大家族,钱足够多,而且朱欢派人都出了五百金。 这还是士大夫们的古怪心理,士农工商! 就象唐朝江东犁,它的出现使多少人得活,但那个人知道发明者? “无妨,你再派人对文公说竹纸一旦投产,作坊愿意每年拿出价值一万贯的竹纸,捐献给各贫困州县的州学县学学子。” 有人立即变了脸色。 “我问一句,你们销售玉盐时,官员有没有刁难?” “除了蔡知县,没有其他人刁难。” “为什么,原因简单,你们每销售一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