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四九章 大家比着坑(上) (第1/2页)
王巨在那份奏章上的坊场河渡,赵顼全部说出来了。中文 其实在史上,这个制度同样也在吵,反正实行一项就吵一项。 但真实的,这项制度争议最少,弊端也最少。 所以王巨让赵顼先行抛出来。 落实下去再说吧。 但那份奏章上还有,包括许多裁兵强兵策略,淘汰官员策略。 然而官员暂时不能动,这一动非得会吵,因此王巨在奏章里进劝,让赵顼先行将这一部分执行下去。 不仅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也是为了巩固皇权威信。为什么让文彦博领手裁兵,文彦博会立即同意,这是一个秘密,道理实际是一样。不完全是功劳,西府由韩琦之手,许多权利被东府剥夺。只要文彦博领手裁兵,这些权利就会陆续被收回来。加上他本来对裁兵不反感,所以王巨料定文彦博会配合。 可能当时赵顼看了后,不大相信,但经过倒韩一事后,他才意会到这个皇权威信的苦涩。 大家开始商议。 在青苗法未出来之前,又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它们确实又是良策,大家还是很赞成的。于是一项项具体的条款迅速决策出来,又化成了诏令。 包括司马光在内,也插了几句嘴。这几乎是宋朝最心齐的一次行动,两府宰执,三司几个大佬,知谏院与御史台两个大佬,两制官员。 王巨心中长出了一口气,只要能执行,宋朝会变得更好。做为私人,这次的执行,那无疑会为他带来一道道美丽耀眼的光环。 从早上大伙儿一直商议到下午。连续出来十几道诏令,大家才散去。 走了出来,王珪说道:“小王巨。做得不错。” 他心中也惋惜啊,当初捉婿捉得有些马虎。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小家伙成长得这么快,未来不可限量啊。这一想,心中那个悔啊。 “王公,不敢当。” “好好做,公道自在人心,”王珪含糊地说了一句。 实际这句话颇有含意的,意思是说老夫看好你,以后有事。老夫说不定也会罩着你,这与蔡挺一样,大家都在找帮手。 王巨会意,躬身说道:“下官谢过王公。” “小小年纪,玲珑心思,”王珪哈哈一乐,笑着上前走了。 王巨回到驿馆。 黄良问道:“子安,安否?” “还好,”王巨说道。这个还好,得感谢赵念奴。由她搭上了赵顼这条线,赵顼庇护。若非如此,自己蒙在谷中。司马光猛然发作,自己那就悲催了。 因此王巨又说道:“只能说第一关过去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麻烦。” 若是因为自己推动,嵬名山兄弟不投降呢?若是韩琦不去陕西呢?那么即便王安石来到京城,司马光还能抽调精力专心对付自己。 当真凭借自己现在的小胳膊小腿的,能抗住司马光一*攻击。 ………… 赵顼兴奋莫明。 这大半年皇帝当得苦逼的。 磕磕碰碰的,今天终于第一次尝到了皇权的滋味。 赵顼正兴奋地走来走去,一个黄门走了进来,说道:“官家。太后请官家到后面坐一坐。” “好。” 赵顼来到后宫,唱了一喏:“儿臣见过母后。” “皇儿。哀家问你,今天司马卿有没有为难王巨?” “母后。为难了,不过没有成功。” “说来听听。” 赵顼将大约情况说了一遍。高滔滔说道:“那就好,王巨是人才,司马光也是良臣。之所以发生冲突,乃是王巨年青,做事略有些不守规矩,司马光乃是一个老成的大臣,便略有些看得不习惯。你是大宋的官家,当学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儿臣知道了,儿臣也没有袒护谁,只是希望他们不要相互攻击,伤了和气。” “这就对了,而且轻泥怀侧的事,也与司马光无关,他老成持重,断断不会做出如此通敌的事。” “儿臣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这时候高滔滔与赵顼都忽视了一件事,唐朝太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降,李德裕派兵入据其城。消息传到朝中,牛僧孺却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不算什么,与吐蕃人关系恶化,那才不划算呢。因此牛僧孺请唐文宗下诏让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并且派人缚还悉怛谋及从者,交给吐蕃官吏,让吐蕃人尽杀于维州城。 难道牛僧孺通敌? 不往这上面想,加上司马光满嘴仁义道德,那就被迷惑了。所以王巨在驿馆幸庆,幸庆提前搭上了赵顼这根线,否则他自己就惨了。 当然,高滔滔有高滔滔的想法。 两人都是人才,最好不要来一场火拼。 高滔滔又说道:“募役法?” “恐怕有些争议,因此儿臣当时没有问。” “你将他召到宫中问一问,可以做一个参考,这个差役哀家也听闻了,确实苦了百姓。” “母后,二八分制与坊场河渡制实行下去,会缓一缓差役。” “那缓的也有限。” “儿臣这就召他进宫询问。” 王巨刚要休息呢,又被喊到皇宫。 “王巨,那个募役法你似乎言犹未尽。” “陛下,这个真麻烦,”王巨有些后悔了。 在王安石诸多改革中,也有许多争议比较少的,这一类按照效果可分成数类,一种争议少,见效不大,却是真正的劳民之举,如保马法。一种争议少,见效大,也是益民之举,如二八分制,将兵法,坊场河渡制。仓法。 还有一种就是争议很大的,比如通商法,也就是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还有这个免役法。 所以王巨后悔自己说漏了嘴。 “说说吧,朕权当是参考。” 到时候你就不参考了,王巨心道。他想了想说道:“若此,请两位太后于帘后聆听。” “咦。” “说到它,就要说到高曹两家,故臣请两位太后聆听。” 赵祯脸色立即变了变,不过差役弊病太多了,他想了想说:“你先吃茶。桌上还有几个果子,就是粗糙一点,不过也没有关系,你不是奢侈的大臣。” 赵念奴转告,赵顼真听了,有时候熬夜批阅一些奏章,便让太监端来果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