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八七章 天下第一武艺 (第1/2页)
"你稍等一下,我马上进宫,回来后让你带一样东西给王郎."赵念奴道. 又变成了王郎,全二长子心中古怪地想. 反正与他无关,这个嘴万万不能多的. 赵念奴立即进宫,将信交到赵顼手中,信上第一句话便是六塔河,狄青,天下第一武艺,乾坤大挪移. 赵顼先是纳闷,随后怪异地笑了起来. 接着往下看,看后神情略有辛重,信后还附有一样东西. 王巨实际到现在活动范围不是很大,陕西,厩,再陕西,顶多是保安军,延州,云岩县,庆州与郑白渠一带.这里多是旱地,用江东犁与犁铧不碍事.不过换在两浙,淮南与江东,或者河北一些低洼所在,蒲草从生,芦根交错,初次垦耕,蒲苇往往就能使犁铧受阻.实际在郑白渠也出现这种状况,不过王巨未怎么留心. 况且千百年来就是如此,大家不注意,王巨也想不起来. 直到他察河时,向一个老农讨水喝,两人交谈,说了一些,包括这个犁铧. 王巨这才想起一样东西,犁刀,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这是农村的事物,他本身也很少看到过.即便前世看到了,也不大注意. 有了犁刀,可以先用牛拉犁刀先将草根芦根割断,再垦耕,可省力过半,或者直接镶在犁辕上,垦耕与耕耘一道进行.难道这个物事现在宋朝都没有出来 于是观察了一下,还真没有看到. 然后他又认真的回忆,前世看到过的,这一世又没有的农具,又想到了一个农具,铁鎝.就是一个模样很古怪的六齿或四齿铁耙子,但钉耙齿更长,介于钉耙与二齿镐之间.当然它不是用来除草,碎土与平土的.那用省力的钉耙与锄头足矣.它的作用正是代替牛与犁耕田用的,效率有些慢.一人一天只能耕一亩,而且不及犁之深,优点就是比犁耕的平整. 为什么王巨想到这个,这也是被逼的,整个宋朝缺少耕牛,于是用更落后的踏犁,效率并不比铁鎝高,拘束更多.反正这时代人力也不值钱. 人力不值钱还导致了秧马的消失,现在百姓插秧乘坐在象小船的秧马上插秧,不用弯腰.不过后来因为效率低,人直接蹲在田里插秧了.于是农民越来越苦. 王巨知道,但没办法. 虽苦一点,至少比饿死得强.看看现在河北灾区百姓的窘迫. 因此上了这两样事物的示意图,写明其作用,请求赵顼交给有关部司,制出样品,向水泽多的各州县官员手中发放.让他们教导百姓制作犁刀,以便增加耕耘效率,或者制作铁鎝.解决部分缺少耕牛农民耕地的困难. 难道大宋没有这事物赵顼也狐疑地想. 其实画出来了,也不是复杂的东西.因此赵顼难免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好意思,现在宋朝还真没有人发明出来! 不能小看了它,以前王巨就说过,江东犁的重要性.就这个小东西,不知道多养活了多少百姓,它不亚于涌出两个名相. 赵顼正要叫人,想了想问:"那个送信的全二长子在哪里" "就在我府上." "我们一道过去看看,朕再问一问情况." 他们一道来到赵念奴的府邸. 全二长子立即施礼.也是老熟人了,但地位悬差太大.全二长子十分拘束. "二长子." "喏." "声音干嘛那么大,不用紧张.朕问你." "喏." 赵顼要倒,说:"你不要喏了,朕问你,你家大郎为何写这封信" "陛下,小的也不清楚,不过大郎在大名府吃饭,听到两个乡绅的议论,随后就写了这封信,说是比治河还重要." "没有治河重要,不过确实也很重要.那两个乡绅议论了什么"赵顼还低估了它的作用. 全二长子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 "雕虫.不过王巨说转移视线,这个计策也不错.然后又问:"那你们这一路看了什么" "看了很多地方,黄河北流,御河,滹沱河,漳河,还与百姓谈了谈,对了,陛下,我们还遇到了三股小盗匪." "盗匪" "都是活下去的灾民,一般十几人一伙,都让我们打败了,还全部抓获了,不过大郎问清楚情况后,给了他们几十贯交子,让他们回去做良民百姓,并没有送到官府." "唉,朕之失啊." "陛下,大郎说仁宗时也有,眼下国家困难,这种情况难免会发生.太平了,那个百姓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做盗匪" "一定会太平的." "陛下是好皇帝." "朕也不打算做好皇帝!"赵顼凶狠地说.全二长子吓了一跳,他也误会赵顼意思,赵顼指的好皇帝是老好人皇帝,不是他想的那种好皇帝. "那你家大郎可说了黄河什么" "没有,现.在正在看东流,看完了再去看故道与济水,然后回京向陛下禀报." "他倒是很辛苦." "是吃了很多苦……"全二长子老实地说. "唉."赵顼不知道说什么了. "陛下,我这里有两样物事,你顺便带给两位太后." 赵念奴说着,让婢女端出两个小坛子.她先打开第一个坛子,赵顼惊奇地问:"玉盐" 细盐技术交给所有衙内后,很快泛滥成灾,销路不错,它不象原先强行磨碎的细盐,因此干净易融化,特别宋朝冷菜比较多,高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