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发粮 (第2/2页)
家;其他想飞欧洲澳洲印度印尼阿拉伯非洲的,全都是没有办法成行的。 这会儿倒没人想飞去日本,谁都知道那儿地震更邪乎。 安全算是基本保障了,然后就是吃饱饭的问题…… 于是,再贵、再难以下咽的压缩饼干此时在市民群众眼中也变成了好东西,必须立刻、马上、去领、去买。 一时间,救济粮极度热销,大多社区相关负责人员受到围攻,不时有伤者出现,此外,人们在购买救济粮时的混乱无序,也导致了十几起多人被挤压跌倒后被踩踏致死事件。 面对这种局势,S市政府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他们保证救济粮数量充足,人人有份,请群众理智购买; 随后,政府将之前一直讨论的组织本地区人民自立自救,恢复灾前正常生产生活的各项举措,向广大市民公布。 就在11月24日上午,宁晓蕊听到了S市政府最新公告。 基本内容就是,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ZDGS病毒现在控制得差不多了,大灾大震打不跨震不倒中国人民,S市政府领导班子将全力以赴,带领全市八百万市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云云…… 其实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大家该上班的上班、该干活的干活,都别在家猫着了,各就各位吧。 与此同时,为安抚人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和凝聚力——“救济粮”购买政策让底层老百姓骂个够呛,大多数人诟病政府,发给纳税人救济粮应为其权责和义务所在——S市政府还在公告中特别宣布,本市居民可凭户口本,每人领取二十斤大米、十斤白面、五斤油、一袋盐。 这一利好消息的宣布,令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立时为之一振。 公告中还补充,为方便市民领取,严防领粮时发生群体挤压踩踏,将好事变坏事……相关部门将S市市区划分为二十块区域,设立临时放粮点,并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和武警部队随同护送。
玉景花苑小区居民还算幸运,也许政府考虑到这里是城北最主要的居住区,又结合地形交通等方面诸多因素,玉景花苑小区附近的市民公园广场,被确定为一处临时发粮点。 刚听到消息那会儿,宁晓蕊是不想去领这份粮的。毕竟有空间这个金手指在,食物不是问题。宁妈也赞成女儿的看法。 然而,在地点公布后的几小时不到,距离放粮时间还有十几个小时,宁妈在锻炼间隙无意间往窗外看去,赫然被吓了一跳。 政府发粮时间定于25日上午八时,现在才不过是24日的下午十四时,自家小区外的周围路段居然已经是人头攒动。 等玉景花苑的大部分居民反应过来,听闻消息就立刻走路、开车赶来的人群、车辆,已经把不大的公园广场挤了个水泄不通。 见到这情势,原本还在家翘首期盼明天到来的小区居民也都坐不住了,一时间纷纷全副武装、全家出动…… 宁家母女站在阳台向下看,眼瞅着自家这单元的左邻右舍一一出现。第一个冲出去的就是对门老孙家的爷俩跟保姆,三人下楼就是用跑的,到了楼下更是百米冲刺一般向公园方向奔去。 这时候整个小区的居民也汇集成了一股不小的人流,往后门处的公园方向急急涌去,犹如一波洪峰…… “这么早,就去等着发粮。”宁妈皱皱眉头,转向女儿又说。 “咱们要是事先不知道,又没有空间,也得那个样子……” 宁晓蕊心里有点纠结。 她进书房里找出来自家的户口簿。 宁爸去世后,户口簿上就剩下娘俩两人,户主页是自己。 要不要也出去领? 大家都这么积极,自家不去是不是有点显眼? 宁晓蕊不怎么坚定了。 宁妈倒不这么认为。 “现在这个样,谁还顾得了谁?都怕自家领不到粮,没心思注意别人。” 确实,是这个道理。 将心比心,如果自家也粮食见底,好容易政府发粮,能不急吗?哪还能注意邻居谁家不去领粮食啊? 宁晓蕊和宁妈安下心,回屋继续看电视。 这时间,虽然还是限电,但本市以及全国的卫视台也大都有了信号。S市本地新闻频道和省卫视频道先后出现,不过原来的固定栏目大多撤掉了,多了不少临时性的安抚、辟谣型的节目。 与此同时,关于地震救灾的消息却少了很多。 当然,关于H市大地震的新闻还是有的,只是集中在救灾专题节目中,对当前震区的情况只做了简单的报道,并没有直击灾区的镜头。 节目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反复拍摄了几组即将赶赴灾区的部队官兵队伍镜头,并集中拍了从首都及全省各地调集来的大量救灾物资——帐篷矿泉水棉衣棉被的画面。 至于说灾区现在到底啥样,看新闻完全是不得而知。 不过宁晓蕊也明白,导致末世到来的各类天灾,破坏性大多超乎想象,H市的大地震造成的景象肯定惨烈至极,以至于政府不敢示人怕引起公众恐慌,为了和谐,政府要稳定。 当然,心里越是明白,心情越是黯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