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2章:全取河内,等待战机(3/3) (第1/2页)
由于当晚高姓军候的刺杀,使得袁熙有了理由将包括高姓军候在内的七名河内军将官全部诛杀,随后彻底的掌握了剩余的怀城之内的河内军。 本来幽州军四日围攻,折损士卒千余人(当场死亡及重伤不治导致死亡),但是在得到了河内军的补给,以及救治轻伤的河内军以后,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上升了,不过总体的战力有微微的下降,毕竟新降的河内军军心不稳,无法融入到幽州军之中,而且在战力方面也跟幽州军存在差距。 随后袁熙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野王县,命令一名士卒携带着魏种的头颅入城,半日之后,本来就有些动摇的野王县顿时风生水起,经过了短暂的争斗之后,野王县的城门缓缓打开。 在进一步收编了城中的三千河内军之后,出征河内的幽州军人数已经达到四万之多,声势巨大,而据守在朝歌县的河内军,哦不,应该说是黑山军,仅仅残余了三千之众。而且处在漫山遍野的幽州军四面合围之中,略显绝望。 不过,在袁熙派遣使节进入朝歌城以后,朝歌城的黑山军在半日之后,将使节连同魏种的人头一并放了回来,不动声色,丝毫没有表态。 其中第一个原因是,这一万一千分别驻守三大县城的军队中,八千原本就是河内郡兵,归属魏种管制的河内军分别驻守在怀城、野王两座县城,怀城攻陷,原本是河内军的野王守军一见到魏种的人头,顿时便明白了怀城攻陷,魏种身死的消息,就连有整整五千人驻守的坚城怀城都被幽州军攻取了,这一座不过是三千人驻守的小城又岂能敌得过幽州军浩荡兵锋?但是作为黑山军的三千人马就跟野王城中的三千河内军想法不同,因为魏种是河内军的首领,却不是黑山军的首领。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黑山之中还有百万之众,虽然其中的青壮不过几万,但是也绝对算得上是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了,黑山这个大团体带给了留守朝歌城内的三千黑山军以极大的信心。 袁熙却是并没有着急下令攻打朝歌城,而是命令麾下包括河内降军在内的两万大军将朝歌城四面合围,留下郭淮作为指挥,并且暗中嘱咐郭淮,以河内降兵为先登攻城,登城不死且健壮雄伟者可为另一部幽州军,以幽州军为督战队,用河内降兵的命来换黑山军的命,但是不要打下朝歌城,若是见到朝歌城有倾覆的危险,反而要及时的收兵回营。随后,袁熙亲自领兵两万,与叶若、王凌二将前往黑山,准备接应吴岳,同时,开展对黑山百万丁口的掠夺计划。 先是,在郭淮的驱策之下,尽数归降的五千多河内士卒在背后钢刀的威胁之下,只得奋勇向前,经过了连续五日的攻城,几乎是除了已经死亡或者伤重不治的两千多河内军之外,剩下的三千余河内军都至少两次登城作战,胆魄和铁血都已经磨练了出来,只要再稍微加以训练,又是一支精兵。 两千多河内军的伤亡换来的代价自然不小,黑山军死亡、重伤不治便有近千人,此刻城中城市仅有千余人尚有一战之力,只要是郭淮把手底下这两万大军尽数投入战场,甚至仅仅需要六千兵马,一日之间,朝歌可下。 因此,郭淮非常理智的下令鸣金收兵,暂缓对朝歌城的用兵策略。 同时,按照袁熙的指示,郭淮征调了河内近万民夫,开始改建之前河内军的旧营帐区,并且有计划的新建一批临时住所,以备不久之后的黑山移民计划。 占据河内郡,将河内郡的人口尽数迁往并州,使得河内成为一片不毛之地,作为冀州与并州两州之间的缓冲地带。 进击黑山,掠夺黑山的大量丁口,同样尽数迁往并州北部以及幽州南部。 仓亭之战的失败,袁熙从未想过改变,毕竟袁绍再怎么欣赏他的军事才华,都是始终要把位置传给袁尚...如果仓亭之战使得袁绍获胜,从此席卷中原,成为天下第一号诸侯,那么袁尚作为世子的事实就更加无法更改。自己这个幽州刺史的身份也将会进一步贬值。 而假如袁绍如同历史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