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国演义_第三十回 下 高永昌称帝辽阳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回 下 高永昌称帝辽阳府 (第2/2页)

讨捕乱党,抚定其民。那些作乱的兵卒纷纷藏匿,辽阳城内又渐渐的趋于平静。

    城内刚刚平静下来,忽然又从东门杀进一彪人马。当先一个大汉,扛着一面大旗,上写“灭掉契丹,复我渤海”八个大字。原来,这彪人马正是高永昌所率领的三千名镇守八甔口的渤海籍兵卒。

    在辽阳府中,顿时又引起了一场更大的混乱。大公鼎率兵与高永昌所部混战一场,难分胜负。看看日暮,各自收军,又都占据了半个城池。次日,大公鼎与高清明登上了首山门城关,劝谕高永昌率部返归八甔口。高永昌哪里能够听得进去?当下奋臂大呼道:“我们渤海人受辽人的欺凌压榨,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了。今日要想撤兵,万万不能。若要驱兵来战,我宁愿与你斗一个你死我活!”

    大公鼎与高清明见劝谕不听,便又率兵来战。双方在辽阳城内激战三日,渤海之人大都转而相助高永昌,大公鼎、高清明之兵越来越少。二人料想难以取胜,便开了西门,率领残部逃逸而去。高永昌也不追赶,一面分兵防守城池,一面派人安抚城内百姓。此外,高永昌又派人四处招募兵卒。旬日之间,远近响应,兵卒扩大至八千余众。

    几天之后,高永昌于辽阳府称帝,建立大渤海国,自称大渤海国皇帝,建号隆基,遂据辽东五十一州之地。消息传开,远近大震。

    保活里的后代子孙世居耶懒路,其后裔石土门、迪古乃已经与按出虎水完颜部落认了宗亲。高永昌在辽阳称帝的结果,阿古迺的后人中一个分支,又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原来,在阿古迺的后代之中,也不知从那一代起,离开了高丽,迁居于曷苏馆路。曷苏馆路在辽阳的正南,并与大海相接。既与东京相近,便入了辽籍,即所谓的系辽女真。在高永昌称帝之时,在曷苏馆路系辽女真之中,又一位名叫胡十门的,其父名叫挞不也,在辽国身任太尉之职。胡十门因为其父的原因,从小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精通汉人语言,对契丹大小字亦很精熟。做事果决,勇而善战,十八般武艺样样皆能,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全才。高永昌在东京称帝,派人来召曷苏馆系辽女真。曷苏馆人一直依附于辽国,现在,又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大渤海国,这给曷苏馆人出了一个难题,这就是到底依附于谁。总之,事情不能拖延得太久,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出抉择。

    就在那些天内,孰去孰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曷苏馆人。大多数人认为,高永昌兵卒强盛,又得渤海人的拥护,曷苏馆路与辽阳近在咫尺之间,依附他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又一个人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就是胡十门。

    胡十门坚决反对依附于高永昌,但是,以他一个人的意见,显然说服不了大家。他便将其族人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道:“我们的远祖有兄弟三人,同出于高丽。如今金国皇帝的祖先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居于按出虎水完颜部落。而我们的祖先是三兄弟中的老大,留在了高丽。后来,又从高丽迁到现在所居之地,并归属于辽国。我们与金国皇帝都是三祖之后,如今阿骨打受命登了大位,而辽国败亡有兆,必为大金所灭,我们又岂能向高永昌俯首称臣?”其族人听了,纷纷赞同。胡十门闻之大喜,遂与宗亲族人余里也率领族人往依撒改。撒改听完胡十门述说自己的身世,十分高兴,一面火速送信于阿骨打,一面与胡十门等人认了宗亲,将他安置于驼回山下居住。此后。高永昌派兵攻之,胡十门寡不敌众,难以抵挡,遂与族人投奔于撒改。

    当初阿骨打进兵宁江州,与辽兵激战于鸭子河的时候,他就派斡鲁骨与娄室合兵攻破咸州。又以斡鲁骨为军帅,驻兵于其地。他的这一做法足以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这是在对辽战争中的一步妙棋。其时,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辽国的东京辽阳府,而咸州则是设在辽阳府外围的一个据点。高永昌的叛辽称帝使局势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于是,阿骨打以十分敏锐的目光注视着辽阳府事态的发展,而胡十门的投奔又使阿骨打把目光投入了辽阳府的南部。于是,他率领了二三十名轻骑,来见国相撒改。

    在撒改的居处,阿骨打第一次会见了胡十门。他们一见如故,热泪盈眶,两双粗壮的大手紧紧得握在了一起。至此,从当初函普三兄弟的含泪离别,直至他们后代子孙重又相认,欢聚一起,这也是历史的悲喜剧的重现,或者说是历史的巧妙安排。

    胡十门献策道:“大哥,有一个地方的位置非常重要,必须攻取不可。渤海和高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若他们结成了唇齿之国,将来必然会给金国带来太多的麻烦。如果抢先动手,占据此地,则可以大大扼制大渤海国向东的扩展,为袭取辽阳府做好准备。”

    撒改说道:“目前,我们对高用昌用兵还为时过早。依我之见,辽国君臣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若能收取此地,然后坐观成败,乘机袭取辽阳,就会象探囊取物那般容易了。”

    阿骨打说道:“我已猜出,你们所说的那个地方就是开州。”二人闻之大笑。

    于是阿骨打派遣夹谷撒喝率兵攻取了开州,在这次攻城之战中,所有的粮饷都取之于石土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