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守序._0250 三国剧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250 三国剧本 (第1/2页)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志第二·先主传》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驻营,自佷山佷,音恆。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音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

    .

    .

    以下开始仅为本书设定,与史实无关:

    .

    221年4月,刘备(61龄)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

    221年5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决定发兵讨伐东吴,命张飞带本部分兵夹击。

    221年6月,车骑将军张飞发兵前夜,就被部将杀害后割首投吴(自此五虎只剩其二了),这更坚定了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心。

    221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十多万(三国演义是70多万,笔者语:太假了吧)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

    “笔者看到这里,都想吐槽了,在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君主亲征的,无一不败呀,袁绍官渡之战(曹cao是防守方)、曹cao赤壁之战、刘备夷陵之战。坑呀,真是太坑了。”

    221年冬,孙权曾经两次派遣使者主动向刘备请求和解,但都遭到刘备拒绝。

    221年冬,蜀军攻占巫、秭归,刘备至冬而驻秭归。

    222年1月,孙权诈降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以安北线(魏),争取了八个月时间。

    222年2月,刘备(62龄)亲率主力从秭归率领众将进发(冬不用兵),途经十余战皆胜。是月,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抗蜀。

    222年3月,刘备威声大震江南,尽驱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树栅连营二百余里,深入吴境。是月,陆逊实施战略退却,兵撤夷道。

    “七百里联营(笔者语:史书上只有二三百里呀,演义里太假了吧),过于狭长,毛病太多。不管从头尾或中部进行打击,一冲就乱,根本无法进行呼应配合,特别是在当时古代的战争条件下。尤其在地势险恶,大军疲惫,指挥脱节,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没有水陆俱进以及处处结营缺乏变化,黑夜中连烧带吓,这种阵势不乱才怪,惨败自是必然。”

    222年4月,刘备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舍船就步,来到与夷道隔江相对的猇亭扎下营寨,与吴军主力对峙。

    “笔者语:刘备带着陆军主力孤军深入,就不怕陆逊抄他的后路吗?”

    222年5月,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出(夷道)。

    222年6月,刘备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火烧连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

    “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火烧连营(两栖登陆作战?)。那天晚上风很大(又是东风?),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下子(几个小时?)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等到刘备发现火起时,已经无法抵抗,只能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冲出火网(猇亭?涿乡?),逃上马鞍山(本次场景地点)据守(后路被截?)。”

    222年9月,魏攻吴,孙权听说刘备驻扎在白帝城,慌忙遣使请和,以定后方(蜀)。

    222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