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游记之玉佛寺雨中采风 (第2/2页)
阶,好似没有尽头,也不知前辈僧人是用了怎样的大智慧与大坚毅,在绝壁之上生生开出了一条青石小径——如果你抬眼看一看那高耸的山壁,就会明白,你脚下踩着的并不是台阶,而是古代僧人虔诚。 每一步走上去,都似乎漫步在云端。 这美景,不是画,却胜似画,只让人痴迷。 众人都停止了喧哗,这一刻,只有恒远的脚步声在幽寂的山间回响。 “快到了,快到了!”行到了半路,前方的人群突然间兴奋起来。 疲惫的精神陡然一震,我伸长了脖子,向前看去,透过层层细密的雨帘,隐约可见,前方有一个小小的露台,一群先到的伙伴正围在露台上眺望远方。 青山重几重,雾色轻掩去,天极深处,不见大佛,只有淅淅沥沥的细雨和生灭不定的云雾变幻。 深……深呼吸,饮下的山风让全身三万五千个毛孔说不出的舒坦,这是一种洗涤,这是一种升华,这是整个人在接受这山林中最原始的美景的融化。 “啊?那是佛头?”细雨中,有人惊呼。 极目远眺,那雾气分合之处,似乎隐约流淌着一丝佛韵的轮廓。 如果说,我生平见过最为壮观的佛像是巴蜀的乐山大佛,那么眼前的这一尊佛像则是我见过最具有古韵的大佛,红土青山白云,斑斓的色彩交织下,佛头的轮廓若隐若现,到底是山中有佛,还是佛就是山,花非花,雾非雾,雁过无痕,恍如朝云无觅处。这鬼斧神工般的大佛与周围的山色融为一体,不似人工雕琢,反倒是具有了一丝天然的“道”的韵律,似乎从遥远的远古以来,就默默伫立此处,守护着这一方山水。
但,这美景虽美,却还不到极致! “上方还有睡佛呢!” “还在里面!” “居然在山腹!” 登,极目之高,赏极色之美。 山中有佛,佛孕山中,是为二奇。 长明孤灯摇曳不定,巨佛睡卧山腹之中,神秘的橘色灯光下,佛目慈悲,在漫天飞天与梵音中,似是穿越了时空,从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中,静静注视着芸芸众生。 慈悲的佛目下,渺小如你我,此刻只能虔诚的合一,在佛前虔诚祈愿。 悲欢离合,在慈悲的佛前,只是弹指瞬间。 轻别睡佛,顺着石佛背后的小路向山后走去。 别有洞天。 人间与仙境,在这一刻的距离,似乎只剩下一步,一步踏尽人间路,再回首只剩下百年身,在出洞口那一瞬间,我有一种遇仙的错觉。 漫天细雨如丝,万仞石林如怒。 天然形成的熔岩地形在我第一眼看到的瞬间,真让人脑子一空,只剩下“世外桃源”这样通俗简陋的形容词。 笔直的绝壁偏偏以迷宫的形态展现,数道狭窄的分岔口齐齐展现在面前,一如人生,让人错觉,这是佛在箴言,佛的告诫,自然之力,非人能及,鬼斧神工不足道也。 “思过”两个苍莽大字一如这里的地形,手抚冰冷的岩石,空寂的心灵仿佛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 恍惚中,风声依旧,禅音梵唱,木鱼孤寂,有那么一袭白衣自云雾中生成,翩然而行,目光澄净,云卷云舒,他淡淡拂去石上的青苔,十指合一,“心如琉璃,不染尘埃。”结庐独居此处,枯坐数年,木鱼声竭,春听林海生涛,夏沐彩霞生肌,秋饮青花瓷盏,冬弹肩上寒雪。 我不知道怎样的僧人会在这样迷宫般的仙境中思过,或者这复杂的地形就是思过僧人的心境——迷,虽有一方大日在空,遥遥可见,却身陷万仞迷宫,出路无归,处处似乎都是出路,却又似乎处处不是出路。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曲水流觞,在这一方天地中,却是自然的景观,清澈的山间清泉在迷宫般的地形中叮咚蜿蜒,只此一处洞天,就不枉走了半路风尘。 入夜,约上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听水声,风声,瀑布声,锦瑟声……看青山掩去明月,残云托起孤桥,几杯琥珀,仿若经年,只此一瞬,偷得浮生半日闲。 附上新昌一游的诗作: 《射雕》 十万仙山浮冥宵, 众鸾逐日竞扶摇。 芦影飞歌云生处。 赤羽寒光飞剑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