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传_张三丰的故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三丰的故事 (第1/2页)

    提起“张三丰”,人们就会想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尤其是金庸笔下的形象,更是令人荡气回肠。但那些描写大多都是杜撰,真实的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修炼大成就者,他发扬了中华道家文化,创立了武当派道统和武功,留下了许多传唱不衰的神奇。

    其人及成道

    据史料研究,张三丰于南宋淳佑七年(西元1247年,时为元定宗丁未二年)四月初九日,出生在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他5岁时患眼疾,幸得道长张云庵治愈。他跟随张道长学习道经七年,过目成诵,并兼读儒释两家之书,为以后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张三丰32岁时,父母双亡,他借守孝之机辞去县令的官职,后离开妻儿和家乡远行访道,直到67岁时(西元1314年),他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而得大道真传。10年后,他到武当山,面壁九年修炼,终于得道成神。他是老子所传的“隐仙派”(亦称“独龙派)一脉的六代传人——犹龙六祖。

    张三丰自称是张道陵天师的后裔,他长相奇异,高而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不论寒暑,都是一个斗笠一件道袍,雨雪天披一件蓑衣。因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张仙人”。他有很多名号,如张君宝,张玄玄等,最后以“三丰”定下来。张三丰吃饭,不论一升还是一斗,一顿吃完。有时几日吃一餐,有时两三个月吃一次,仍像往常一样。

    张三丰行踪莫测,经常云游有仙迹的名山大川。他在《东游》一诗写道:“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他的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流光溢彩。

    武当创绝学

    中国武术驰名天下,源于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一为少林达摩,一为武当张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内家拳博大精深,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十段锦等,都注重内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相合。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呢

    《明史.方伎传》称他为武当丹士,是宋时的技击家。徽宗召见他。在入朝途中,遇武当山受阻而停留。夜晚梦见真武大帝指教拳法。第二天天亮上路,遇贼,他凭一人之力就杀贼百名。这种拳法就是他首创的内家拳十三势(招)。武当传人王征南的墓志铭中,《张松溪传》中都记述了这件事。

    张三丰早年求道期间曾去过少林,精通少林拳法要义,又精通宋元道士的一些修炼方法,他得道后,把自己领悟的内修方法,诸如导引、吐纳等融炼到武术之中,形成了以修养生息,参悟道法为主的内家拳。内家拳是道家修炼方法,目的不是用于防身格斗。但随着修炼境界的提高,武术技能自然提高,可臻于化境。

    太极拳和内家拳本是一体,张三丰当年教徒都是口传身授,他的拳法传给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继承人。其中一支传到王征南。王征南以后,各支的后世传人把太极拳冠以不同的姓氏,有的加进了自己的东西,标新立异。这样太极拳就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一种。主要分为道派、北派和南派三大途径传播。这种演变后的传播扩大了太极拳的影响,但是张三丰太极的原貌等于被毁坏,即使还可以养生、健体、防御,也不过是越演变越走向末技,无法达到张三丰用以提升生命的境界。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其实,张三丰修行过的武当山有两个。古武当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武安市境内,俗称“老爷山”。唐宋元时期,那里都建有道观,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张三丰梦受真武大帝教功,应该是在古武当。元朝初期,张三丰从金台观携徒到古武当山修炼丹土与掌法。现在留下来的张三丰太极掌法就是传自古武当,而现在的邯郸成为世界太极拳的故乡也绝非偶然。

    今天众人所知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明初年,张三丰带弟子们迁到这个武当山修炼,除荆棘,占卜地点,盖了草庐、草庵,定名“遇真宫、会仙馆”,嘱咐弟子周真德善守香火,日后必有成立的机会。庵前有五株古木,他常在树下歇息,“猛兽不噬,鸷鸟不搏”。他登山时轻捷如飞,隆冬常卧在雪中睡觉,令人惊奇不已。张三丰常跟武当人说:“异日,此山必大兴。”果然,到永乐帝朱棣时张三丰的预言一一应验。

    张三丰仙名远播,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召求并派人寻访而不得。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亲自到武当山也没见到他的踪影。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也多次派人寻访,并致张三丰《御制书》,表达渴见和仰慕之情。张三丰无意陛见,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

    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下诏在武当山上建“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张三丰奉真武大帝为祖师,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派出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人,在武当山大建宫观,作为真武大帝的道场,并派员守候张“真仙”。称武当山为“太岳”,名位五岳之首。这都应了张三丰的预言。明嘉靖时又进行了扩建,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至今,武当山以其建筑,自然和文化之绝美被联合国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古一真人——张三丰-衔橄榄枝的飞鸽-衔橄榄枝的飞鸽的博客

    崂山留神韵

    张三丰在一百多年间曾三次在崂山修行,最后他的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散则为气,聚则成形”。他在崂山的庵、洞中写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道学著作。后人编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认为儒、释、道都是正教,同归于“道”。修人道是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是谁,只要平时积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指出“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这些说法与以往的道教不同,独树一帜,使普通人看到了修炼仙道的可行。

    明朝永乐年间,张三丰在崂山太清宫修炼时,移花栽木,营造了一派仙苑美景。他从海岛把一种“耐冬”山茶移植到太清宫的三官殿前。严冬叶色愈翠,正月开花,蕃艳可爱,花期半年。这株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成为植物界研究不透的奇迹。它似乎浸润了张真人的神力,至今600多年,高近7米,合围近1.8米。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极为罕见,更别说在北国冰天。

    耐冬花怒放时,像落了一层红色的雪,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就是从这株花得到了灵感,他在聊斋中塑造了香玉和绛雪,其中身着红衣、超凡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