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人家事_第八十三章 老家来拜年的乡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三章 老家来拜年的乡亲 (第1/2页)

    第八十三章

    饭吃得窝火,好在随后开始的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精彩不断,给秦淮人一家人还是带来了不少的欢笑声,让一家人暂时忘记了餐桌上发生的事情。

    转眼就是大年初一了,熬夜看完春晚的秦从林,一早就被络绎不绝的拜年的人的说话声吵醒。隔着紧闭的屋门,秦从林隐隐约约能够听出,进出客厅的外人几乎都是清一色cao着秦家坳口音的人。唉,自从父亲当了副县长,每逢过年从老家来的乡亲就没完没了,几乎千篇一律进屋就喊叔,秦家坳的口音叔听起来就像俗,俗在嘛?四俗呢?听了忍俊不禁,简直是叔不可耐。

    一开始秦从林也是觉得父亲老家来的这些人,很搞笑,一来就几乎整个家都出动了,一律穿着过年时才穿的崭新的衣服,肩上扛着手里提着大大小小的包,带着各种各样山里的土特产,进了城后努力学着南溪城里人说话,但是时不时就暴露出那特有的浓重的秦家坳口音。

    这种口音秦从林再熟悉不过,爷爷在世的时候就是满嘴这样的话,父亲虽然很小就离开秦家坳,说的一口流利的南溪县城话,但是一不经意间就会窜出几个标准的秦家坳口音。

    父亲是秦家坳乡亲的骄傲,是解放以后秦家坳人官做的最大的人,所以逢年过节,来家里的同村庄同族同姓的乡亲差不多要挤破门槛。父亲自然很清楚明了这些涌进家里的秦家坳的乡亲进城的目的,所以每逢这种时候,父亲都是有事没事就早早的躲了出去,当然身为父母官的父亲有事情的时候比较多,比如去慰问老干部了,团拜了,父亲都是很积极的。

    于是接待乡亲们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肩上,母亲要一波又一波迎来送走父亲这边的客人,自己娘家那边拜年的事情只好让大儿子代劳了。母亲真是有点苦不堪言。

    尽管父亲每次都让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明年不用来,这样兴师动众的影响不好,有事情托人捎封信来,能帮忙办成的,一定会尽力去办,但是劝告收效甚微,来年照样车水马龙的。

    农村人是淳朴的,但又是认死理的。四俗虽然这么说,但是俺们不能这么做,你是有求于俗的,不上门亲自拜访,居然在俗面前摆架子?这是大大的不敬呀,万万使不得的。得罪了四俗,后果很严重。

    到了后来,秦从林变得很烦这些人,烦他们倒不是因为他们挨家挨户来都是要来麻烦父亲的,父亲自己都不嫌他们烦,能帮的忙都尽力去帮了,你做儿子的管那么多闲事干嘛。秦从林烦的是,秦家坳离县城那么远,路那么不好走,他们居然每次天刚麻麻亮就在外面敲门了,这还让人睡觉不?

    秦从林睡觉的时候有一个很怪的毛病,不管是马路上驶来驶去嘈杂的汽车声,刺耳的喇叭尖叫声,还是门外院子外大呼小叫的呐喊声,这些都不会影响到他的睡眠。他最怕的就是在他睡觉的时候,旁人在他附近轻声细语,交头接耳说话。

    现在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整天与土地打交道,纵使天生有一副大嗓门,进了副县长的家,也不敢放肆大声说话了。那细细的说话声,从门缝挤了进来,便宛如苍蝇蚊子一样,在秦从林的枕头边嗡嗡地作响,他的身上便像爬满了虫子一样,浑身不自在,他的心更像被一根接着一根的细针扎了一样,血液到处乱涌。

    秦从林只好起床,不然人就要疯了。

    秦从林睡眼惺忪打开房门,客厅里果然挤满了人,母亲正陪着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端坐在单人沙发上聊天。

    看见秦从林出来,老太太有些慌张地站了起来,问蓝玉:这是老几呀?

    老太太这一起身不要紧,只见旁边长条沙发上齐刷刷站起一排人,男的女人大的小的,个个都惶恐不安一般看着秦从林。

    蓝玉见状赶忙过去扶老太太坐下,指了指儿子恭恭敬敬对老人说:七婶,您就不要站起来了,他是晚辈,他是老二从林。

    老太太挪了挪身子说道:都这么大了,听说上重点大学了,真是有出息,你和淮人真是教子有方呀,乡亲们都羡慕死了。

    蓝玉客套了几句,对儿子介绍说:从林,这是你七婶婆。

    秦从林很冷淡对着老太太点点头,没有说话。什么七婶婆八姑婆,全都是父亲提拔以后不懂从哪门子冒出来的亲戚,小的时候亲戚寥寥无几,现在村里姓秦的都是亲戚,不姓秦的也有不少说是亲戚,亲戚多了就不亲不值钱了,何况父亲孩提时就跟着爷爷进城了,咱哥几个更是都是在县城里出生长大的,认亲戚咱只认三伯一家。

    秦从林一刻不留,溜进了洗手间,漱口洗脸。一边洗漱,一边思忖,那些叫老爸俗的来了,一般坐一会就会知趣地离开,今天这个七婶婆怕是要留下来吃中午饭的吧,那么老远来县城一趟,街上的馆子店全部都关张了,总不能饿肚子让老人家回乡下吧。

    一想到中午又要满满的一桌,秦从林的心不由地又堵上了,昨天晚上年夜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