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考察东莱(一) (第2/2页)
三州水利灌溉条件不好,国渊让属官研究建设水利设施的规划方案。三州平均气温又低,农田产量不高,田渊此次来东莱,重点观察种子培育基地的新品种,顺便挑选人才赴三州建立种子基地,培育耐低温、抗旱性强的品种。 因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拉动棉花、蚕丝的价格不断上涨,东莱百姓数年前自发种植棉花、桑麻,目前种植区域越来越大,扩展到青州、冀州许多郡县。国渊对棉花种苗十分重视,成立一个小班子专门负责此事,此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棉花比平常农作物抗旱,耐低温,国渊将棉花种苗作为此次考察重点。 随着棉花种植与织机的推广,北方三州许多地区都会受益,部分旱田为主的郡县将变为棉花主产地,这将影响朝廷农业水利方面的规划。种苗看起来事情不大,却是当前最紧要的农桑事务。 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良港、大型商埠,都是提前时代的产物,很少有旧例可循,从规划、建设、运营、法度,都是姜述与东莱官员摸索探讨出来的,目前来看尚算成功。 黄县商埠、威海商埠都是依托码头而建,威海港主要辐射南方诸州及倭岛,黄县港主要辐射北方诸州及三韩地区。贸易对象不一样,两处商埠各有特色,商铺类型、经营品种等官府不介入,一切顺应市场需要。 黄县商埠不在黄县城内,与黄县港接壤,规划面积很大。与威海商埠相似,最初发展时众人跟风圈地,建设房屋,不知该做什么,直到港口逐渐兴盛,这才真正繁荣起来。官府又将远景规划、海商贸易产品、预计的客商流量都张榜公布出来,圈地盖房的人家逐渐有了主意。有的见港口各种原料齐备,从外地聘请工匠,制药制革纺织,采购原料加工出成品卖给海商;有的专营粮绢布等,有的做馆舍客栈,还有规模庞大的妓院。
衣食住行,老百姓的四件大事,东莱都做得不错。棉制品开始普及,解决了百姓的衣;兴修水利,推广种肥,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养殖也随农业发展起来,解决了百姓的食;目前东莱各县都做好住房规划,开始建设有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备的民舍,先从县城开始改造,未来五年分期规划建设百姓居住问题,这些举措解决了百姓的住;建设沥青官道,虽然建设成本上升,但是道路维护费用降低,随着路网的不断建设,行的问题也会逐年好转。 夜晚来临,华灯绽放,许多店铺依然营业,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诸位官员以前也有来过东莱的,看过夜市后感觉更加神奇。孙乾、国渊、官宁、邴原、程秉皆师从郑玄,一门五高官,郑玄为之十分骄傲。孙乾为齐郡太守,闻知师兄弟来东莱考察,前天就赶到黄县等候。众人坐在商埠一家酒楼里,临窗远眺,官宁感谓道:“变化真大。” 孙乾一直待在青州,最熟悉新政,道:“明年会更热闹。丞相曾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此言确实不假。丞相天纵奇才,确实让人佩服。” 邴原曾任青州功曹史,现任河间太守,道:“此间许多生意,皆为暴利,若是规范官营,朝廷必然得利丰厚。” 程秉任琅琊太守以前,曾为姜述亲随,受姜述影响最大,道:“丞相曾言,仅让朝廷受益,不使天下人受益,此策不会长久。” 邴原异道:“目前盐铁专营,此制实施多年,每年朝廷受益颇多,怎会不长久呢?” 程秉笑道:“当年我也存有疑惑,问过丞相,丞相言,举例说盐每年为朝廷谋利万钱,若让商人承办盐务,让其每年交纳两万钱,商人数年便可暴富。” 众人默不作声,都在思考,国渊道:“官营本身并非全不合理,譬如盐铁放开,商人便无所不用其极,利用特权从百姓身上谋取暴利。我朝当初实行盐铁专营,是为了控制盐铁流入匈奴,后来见盐铁专营谋利不少,才形成定规。” 程秉道:“我认为其中并非官营是否合理的问题,而是用人体制是否合理。官营管理者触及私利,往往贪墨枉法,即便有人真心出力,或因才能不足,效果不好。全部交给商贾也不对,商贾追求利益,往往不顾朝廷利益,囤货居奇,谋取暴利。我认为还是官营、民营结合,择清廉才干管理官营,制定相关奖励政策,类似商家聘请掌柜。鼓励民间经商,以免资源被少数人占据,形成垄断经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