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承包沙漠 (第2/2页)
一醒来,我们这儿就被沙土给淹没了。说实话,小方这样的大学生能来这里帮我们一起解决难题,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肖大成说道:“至于土地的价格嘛,大家都是熟人,再说县里对这一块一直很是重视和鼓励,就定个每亩三十好了。使用期限为三十年。” 江大叔和方浚都很满意。这离他们的心理价位还有好远呢。 “那当然了。”肖大成白了两人一眼,接着说道:“鉴于小方手头的资金量没那么大,我觉得承包个一百亩左右就行了。等后期见成效之后,可以申请银行贷款,再做大做强。” “一百亩是不是有点少了。能不能承包一千亩?”方浚的心很大,虽然钱不多,但是却很想尝试拼一把。 “一百亩已经不少了。”肖大成苦笑着说道:“小方啊,你要知道,一般的家庭承包个几十亩,都算是比较多的了。更别说后期还有打农药啊,清理枯枝啊什么的。多了的话,你根本管理不过来。我们这儿的沙漠可跟蒙省的沙漠不一样,治理难度也要大上许多。” “没事的,到时候我可以请人过来帮忙啊。钱不够我还可以找亲戚借。”方浚说道:“再说我现在还很年轻,人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大不了从头再来过就是。我可不想再过以前那种紧巴巴的日子了。” 江大叔和肖大城对视了一眼,纷纷露出一丝激赏的神色。年轻真好啊,这话听着就满是冲天的豪气,敢闯敢拼的,至少比自己年轻时候好多了。 “你可要想好了。”虽然很欣赏他的闯劲,但肖大成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是慎重地说道。 “想好了。”方浚没有任何犹豫。 肖大成示意方浚拿出自己的证明材料,几人很快便拟定了合同,并将一块河谷边的含水沙漠承包了下来。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只一个小时功夫,所有事情就理定了。 二人又在巴扎上采购了一批日用品,方浚又在电信入了网,便匆匆赶了回去。 回到家,方浚很快便根据合同地址找到了那块沙地。沙地在离村子不远的下游河边,走路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方浚将手指插入沙土中,果然里面含有丰富的水份,这让他暂时不用为水源担忧。同时,这块沙地地势相对比较平坦,至少暂时省了平整场地的费用了。这样算来只要引入一批经济作物栽种下去好了。 他回到家里,将电脑联上网。又在网上搜索了好久,依然不知道该种植什么。 因为这个地方气候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和市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4—5月来水量仅占全年的7%。全地区农业人口占85%以上,现有耕地325.76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传统农业地区。 方浚思索良久,还是决定先种植沙柳。虽然他知道和蒙省库布齐沙漠相比,策县的温度条件较差、风沙天多的气候并不太适宜种植沙柳,但是在河边谷地上却还是值得尝试一下的。 首先一点,沙柳抗逆性强,较耐旱,喜水湿;抗风沙,耐一定盐碱,耐严寒和酷热;喜适度沙压,越压越旺;繁殖容易,萌蘖力强。 虽然不耐风蚀,但这一片河谷据他这两天的观察风力确实比较小,且没有什么流动沙丘,风蚀的危害性相对来说较小一些。同时沙柳本身就是天然沙障,就算风沙的风蚀作用或许可能刮掉沙柳的根部土壤,使其倒地生长,但是这也顶多使外围的沙柳受到影响。而当风力穿过外部的沙柳一层层地到了核心地带的时候,实际上风蚀作用已经完全降低了。 沙柳形如火炬,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沙柳属于速生,多年生灌木,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抗旱耐贫瘠。春季来临时,风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个头在外面,它就能够茁壮成长。它不怕牛羊啃,即使把四周的皮都啃光了,只要在里边有一枝牛羊够不着,过不了多长时间又恢复了生机,长于地面三四米高,扎于地下却像网一样寻求养分向四处延伸,根系非常发达,最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住。 沙柳这种沙生灌木还能像割韭菜一样,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人们用刀齐根砍下这些沙柳,再切成七八十厘米就成了新苗了。这时,砍过的沙柳并没有死,它们默默地孕育着,等待来年春天的新生。三年成材,越砍越旺,这是沙柳的本性。 他在网上查了价格,一斤苗大概要三毛多钱。沙柳种植,按标准大概是1×6,即株距1米,行距6米,一亩只需投入160株便行了。也就是说一亩地只要投入一百块钱左右的成本就行了。这样算来,他一千亩的沙地,便只需要投入十万块就行了。虽然手头钱不多,但这点投入他还是承受得起的。 可能是这边种沙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他在网上搜索了好久,才联系好了厂家,对方说明天就能把货送来。 他又托江大叔联系了几台拖拉机,又联系了几辆洒水车,便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