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章 易卜拉欣 (第1/2页)
易卜拉欣是典型的和市本地人,他家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今天一大早,匆匆吃过了早饭,他便告别了自己的妻儿,拎着用了很多年的帆布旅行包,和同村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来到了策县。 他是过来应聘的。 听说疆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扩张招工,像一个农场饲养工人,一个月工资加上各种福利补贴纯赚5000多块,而且还包吃住,年底表现好还有年终奖。这待遇比起那些大城市来说都不算少的了。而对于一直想在家乡找份好工作的易卜拉欣来说,那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最关键的是,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对于如何伺弄本地牲畜,可以说是门儿清。而且这活他也乐意干,再怎么说也比当建筑工人轻松一些吧。再加上自己的儿子小哈撒里年纪也大了,今年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念书了,平时也是一个放牧的好把式,所以易卜拉欣就放心地将家里的几十头牛羊一股脑全交给儿子了。 本来年初的时候,他就想来应聘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疆隆公司只招200多人,所以还没等他到来,人已经招满了。后来的一拨招聘,他又没赶上。后来他打电话给已经应聘上的老乡,让他随时关注招工情况,这一拨的时候,他终于赶上了好时机,应聘上了。 几经周折,大家终于来到了疆隆集团位于策县县城的招工点。此时招工点处已经挤了不下四五百人。 “大家不要挤,请排队!”农场行政主管阿里大声说道:“第一组的人上第一辆车,第二组的人上第二辆,总共九辆车。预计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们会抵达农场里。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吃一顿饭好好休息一下了。” 众人依言陆陆续续地上了车。 和市也算是一个绿洲城市,但疆域的大部分面积都是戈壁和沙漠。沿着省道,除了道路两边偶有一些野草之外,远处几乎全是一望无际的荒沙。不过也正是这残酷的自然环境,才造就了边疆人民坚毅、果敢的性格。 易卜拉欣默默地在自己位子上坐好,便静静地观察着四周的新同事。车上很多同事看起来都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维族的,还有一些汉族的,蒙族的,回族的。 一些才走出家门的年轻人正在满脸兴奋地憧憬着挣钱之后花天酒地的美好生活,他的嘴角也不由勾出一丝会意的笑。易卜拉欣年轻的时候也没少走南闯北,但赚到的钱并不多。前两年在沪市卖馕,让他总共挣了七八万。虽然钱不多,但足够他在家几年的花销了。 不过儿子渐渐大了,再过几年也该讨一房儿媳了。这个社会太现实,没有彩礼钱,也没人愿意嫁过来啊。所以正好逮着这样数年难得一遇的好时机,他一拍脑门便又出来了。饲养所的工作,一来离家近,不用背井离乡,二来工资也还可以,在和市这一块儿的民工市场来说,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正遐想间,已经来到了疆隆农场所在地了。 在一个文员的帮助下,他们一一来到了属于自己的宿舍中。 宿舍是四人间,既不显得过分拥挤,又不浪费空间,对此,一向老实本分的易卜拉欣还是相当满意的。 刚刚将行李安置好,阿里就来招呼众人吃饭了。 易卜拉欣拿起自己的碗筷就随着出去了。 饭菜做得很丰盛,菜品种类很多,当然很大的原因是人太多了,如果做少了不够吃。 主食有米饭,有面条,也有馕,东西南北,都有兼顾。 虽然世间美味万千,但他还是喜欢吃馕。他觉得馕饼的干燥、香脆、兼带一些绵软,就跟边疆人的品性一样,坚韧、好强而又不失宽和。吃一口馕饼,再吃一口边疆的小菜,喝一口奶茶,那滋味,就是换个神仙做都不做。 吃过了饭,在宿舍里休息一小会儿,众人便跟着农场饲养主管曾志强一起去了饲养棚,那里有几大棚都是养的本地的和市羊。 和市羊是新省独特的耐干旱、耐炎热和耐粗饲的半粗毛羊品种。 羊毛较长。成年母羊春季毛辫长度为17.97厘米,秋毛为11.36厘米。 羊毛品质高。春毛生长期7一8个月,毛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