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外传) 规矩 (第2/2页)
概念。 年级的概念最好理解,因为这是任何学校里最原始的等级划分。由于身体发育有差距,和论资排辈的潜规则,低年级自然是高年级碗儿里的菜。特别是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新生,还没经过弱rou强食的考验,他们被小学老师温煦的环境惯得弱不禁风,太柔和、太稚嫩,完全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学会剽悍、凶猛和抗击打。所以他们自然是垫底的。 而作为高年级的男生往往也会以“过来人”自居,用欺负新生来开心取乐。他们把自身曾经遭遇过的残酷待遇,完全用身体力行的方法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同时也可以借此显示自己的强大,根本不在乎背上欺负弱小的恶名。 比如在七十八中的校园里就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低年级学生正在看的小人书会被高年级的无缘无故地抢走。或是低年级的正在cao场上打球或是玩单杠一类的器械时,高年级的来了,只需吼一声便会把人轰走。此外,低年级的哪怕没招谁没惹谁地走在路上,没准儿都会被高年级的用猴皮筋射来的纸弹打中后脑勺。 在通常情况下,低年级的遭致高年级的欺压大多都会忍气吞声,而一旦有人敢稍有不满的表现,必然会遭致诸如抽耳光、封眼拳之类,较为深刻的“教育”方式。不过也有一种例外,那就是有些身在“圈儿”里的学生,不用去看这种脸色。 那会儿,因为都是按片儿就近上的学,所以每条胡同儿里的孩子,总会在学校里找到比自己年岁大一些的邻居、街坊或是父母朋友的孩子。 由于有些不安份的中学生非常喜欢拉帮结派,爱以“大哥”自居。所以这些孩子在成为高年级的学生以后,为了增加自己威信,便会从与自己住得近的新生里挑选新成员,加入自己的活动“圈儿”。这也恰恰满足了低年级学生渴望保护神的愿望,于是也就在校内结成了一个个小团伙。
而一旦成了“圈儿”里人,上大街,去上学,这些人便再也不会一个人出门,都是成“帮”成“伙儿”的。那么在校内校外不仅不用再担心遭遇欺负,甚至还可以依仗“圈儿”的势力作威作福,欺负别人。 比如他们只要看哪个学生不顺眼,过去砸上一拳就能去火,而要是抽上一个耳光就更甜蜜了。唯如此才显示出他们超人的威猛,好令其他的同龄人恐惧臣服。所以,在他们看来,耳光的响声要比蝈蝈叫有趣得多、过瘾得多。这种兴奋劲儿带来的快感每次都不腻,就好像吃了一块糖、捡了一毛钱一样。 当然,这种无所顾忌的行径有时也会惹着别的“圈儿”里人,那么同类遭遇同类,也就份外热闹了。不打几场让人头破血流的群架,这种恩怨或是不能做个了结的。 其实说白了,所谓“圈儿”里人才是中学生里最爱惹事生非的一类人,基本等同于社会上流氓团伙的初级形态。像这类学生,在哪个年代都是让老师头疼的主儿,用现在的概念来讲就是崇尚校园暴力的不良少年。 应该说,以上这三条通行准则对于安分守己的老实孩子来讲等同于噩梦,可假如七十八中要只讲究这三条倒好了。因为这些对洪衍武和陈力泉来讲,威胁却并不算大。 首先,他们跟着玉爷学跤,虽然还没学到什么进攻的招式,可练过几年基本功的他们,身体素质毕竟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仅凭他们身上的“排打功”,哪怕采用你打我一拳我还一脚这种最笨的办法,在同龄人里,单打独斗真没几个人是他们的对手。从实际上出发,他也是有一定自保之力的。 其次呢,别说洪衍武在半步桥小学就不是个“省油的灯”,本就是个喜好欺负人的主儿,周围还聚集着诸如赵火炉、李春生、蒋八一这些狐朋狗友,在新生中也算小有势力,况且就算是按地域性的“圈儿”来讲他也不吃亏。 由于学校没什么干部子弟,当时七十八的学生主要以白纸坊东街为界来划分为两大拨儿。学校在白纸坊东街街南边,南边守着家门口这拨孩子又细分为半步桥胡同,姚家井和育新街的。他们都有便利条件,于是一旦打起架来他们总爱往家跑去招呼人手。不过这帮孩子平日素有间隙,心并不齐。 而白纸坊东街街北边的孩子由于学校离家相对较远,在打架“攒人儿”这方面先天吃亏。于是时间一长,像盆儿胡同的、平渊里的、儒福里这些相距不远的胡同,就不得不选择“结寨自保”。 共同的敌人可是团伙之间最好的粘合剂,在经历过几次“血战”之后,这几条胡同的孩子越配合越默契,初步建立了些臭味相投的“义气”,渐渐地已隐隐成为七十八中最齐心的一拨儿了。 像黑子正念高二的二哥,就是福儒里的带头人物,要论手黑,他的名头甚至已经传到了附近的中学里,已算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玩主儿。而他最绝的一手。是每次战胜对手后,他都会慢慢地走到对手面前,然后微笑着朝对方脸上吐唾沫。而几乎所有被他揍过的人都只敢用手擦去,却不敢同样啐他一口。 总之,综合各方面而言,在学校之内,洪衍武和陈力泉都不至于成为其他孩子袭击的靶子,变成其他孩子宣泄精力的对象。可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衡量的,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非常年代,因为有着“黑五类”的出身和“贪污犯儿子”的名声,这一切有利条件对他们而言,终归只是镜花水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