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 不一样的风俗,不一样的过年(第二更) (第1/2页)
转眼春节真的到来了。大家知道华夏地大物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也都不一样。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不喜欢。南方人喜欢一家人聚在一起,一大桌好酒好菜边吃边聊天。好像就是不喜欢吃饺子。其它地方蒋灿不知道,至少老城市这边过年就没有吃饺子的习惯。 老城这边过年需要从腊月二十九或者二十八开始,反正是除夕的前一天。一般人们需要在这一天搬上一桌子好酒好菜祭拜满天的神佛,感谢他们这一年以来的庇佑,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这个祭天祈福的过程就被当地人叫作“谢年”。这和鲁迅笔下的祝福应该讲的同一事情吧。 蒋灿下午的时候就早早的在大门上贴上了新春联,家中所有的门上也都贴上一张四字斗方,谷仓上贴的是“五谷丰登”,猪栏里贴上“六畜兴旺”,大土灶台上也贴上了灶神老爷的画像,永远是不变的那副对联,只是换了新纸“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各种墙上的年画也都更换成新的。当然乡下的墙上大部分不会是那种名画。只是地摊上买的各种伟人画像或者山水画轴。今年正堂上蒋灿没挂伟人画像也没挂山水,而是自己画的一幅无量道人师尊法像。只见师尊法像旁边还画着陆判官师兄。他准备只要家里有人在就一日三香供起来。傍晚,蒋灿和小鹰被要求洗干净脸和手。蒋灿配合母亲摆好正堂的香案,大大的八仙桌上摆好果品还有大盆装的整鸡和猪头,豆腐rou圆等等菜品,还有大大的红烛点燃。太婆、蒋爷爷、蒋奶奶、蒋父、蒋母还有蒋灿、蒋耀、小鹰,站成一排,蒋父点燃香,先是对着门口念念有词:“天上神仙,地上地仙,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八洞神仙、都听到了,今日里谢年啦!有马骑马来,有轿坐轿来,酒席摆起来等侬啦(你们)过来吃酒。”然后拿出几刀黄表纸点燃放在堂前地上,然还加上一些锡箔纸一起烧掉,说道:“这里的黄金银子达扣(拿去)用啊,大家分分用,多的多点,少的少点。”看着那些烧成灰飞得很高的纸灰,太婆就喊到“神仙很高兴了,神仙很高兴了,大家肚来(都来)拜一下!”于是大家都一起下跪,向着空桌子跪拜。拜好大家都站到一边。蒋灿一遍又一遍地在桌上杯中添酒,每次添一点点,三次刚刚好添满。接下来就是神仙们享受盛宴的时间了。大家都默默站着,只有蒋灿领命跑到外边放起鞭炮。等鞭炮放好了。蒋父再念叨着“大家都吃好了啊,骑马来的骑马扣(去),坐轿来的坐轿扣(去)。”一边又点燃三注香朝桌子拜拜又朝门口拜拜,当蒋父把桌子上的一杯酒倒在地上烧成灰的纸上把火源全都灭掉之后,这就算完成了祭天祈福仪式了。大家围坐在八仙桌上,可以享用神仙“吃”剩下来的酒席。其实这时候很多菜已经凉掉了。蒋母会拿一些热着才好吃的菜回去厨房热一热。大家都向太婆敬酒,太婆现在身体好也不怕酒。她年轻时候也是个喜欢每餐喝点点酒的。所以她也是乐呵呵地接了,不过她只是让大家随意喝,不要干杯碰到。在老城市的酒席上,两个酒杯碰到就要干杯。小鹰对所有的仪式都很好奇,几乎每个细节都要问个不停。蒋灿也不耐其烦地解释着。太婆就开始说以前的故事。她说在旧社会,女人小孩是不允许上八仙桌吃饭的。只能在厨房里或者小桌子上另外开一桌吃饭。她说:“想当年,侬爷爷(她说的是蒋父的爷爷)是会功夫咯,十几个宁(人)肚否观(都不怕)。够(他)也没武器,就用一条汗巾,而噶啦(他们)十几根大木棍,汗巾一挥,全部肚(都)掉下来了……”太婆讲的是蒋家人都已经听过不知道多少遍的蒋太公传说,但听村里人都说蒋太公当年是真有功夫的。要不然蒋灿说自己是祖传的气功大家都会相信呢,原因就在这里。小鹰是第一次听这故事,虽然太婆的江南话让小鹰基本上听不懂,但在蒋灿的实时翻译之下,她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原来蒋灿真是有家传绝学的。她现在头痛的是完全听不懂老城马涧话。江南省这边就是这样,十里不同音。就算同样是老城这个县级市的人,不同的乡镇就有不同的腔调,老城北边的马涧镇和老城南部的水埠镇就基本听不懂对方的话了。说起来也就不到五十公里的路。所以大家在老城市里就遇到要么讲老城市区的市区话,要么就只能讲普通话沟通了。而老城市的人到邻县去玩就只能讲普通话交流了。现在小鹰和蒋灿坐在一起,就只能坐在边上听着蒋灿翻译过来话,或者大家就迁就她一起讲普通话。这样让大家交流起来都比较别扭。到后面大家都不太愿意在小姑娘边上聊天了。小鹰开始拼命学习马涧话,以适应这边的生活。还好小姑娘本身就是智慧型的,再加上蒋灿的辅导,只花了几天功夫就学会了许多。除夕那天甚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