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神玉凰之卷一情殇_第十八章 沈园相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沈园相遇 (第1/2页)

    第十八章沈园相遇

    陆游在参加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拔得头筹后,次年参加了礼部的会考,不想权臣秦桧嫉恨他的才华竟然下令主考官不予录取。陆游名落孙山后,心情抑郁,便前往沈园一游,希望可以排遣一下心情。进入沈园后没想到竟然偶遇同样来游园的赵士程、唐婉夫妇。

    陆游和唐婉四目相对,都微微一怔。赵士程见此,大度的对唐婉说:“婉儿,既然在这里偶遇你的表兄,你就前去问声好吧?我在别处等你。”

    陆游和唐婉于水中亭台上小坐,一会儿赵士程还让人送来些酒菜。唐婉悲戚的为陆游斟酒布菜。二人聊起别后状况,不禁唏嘘。唐婉知道陆游仕途不畅,还出言安慰。陆游知道赵士程对唐婉很好,给她以祝福。酒过三巡,唐婉告退。独自留下陆游空对沈园的一园春色。

    陆游想起往日的恩爱,悲从中来,借着酒兴,在沈园题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情爱受挫,回到家中便身陷官场的各种揪斗中。因为秦桧的阻拦,陆游官路不畅。直到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令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而他留在沈园的题词,被来年游园的唐婉所见。唐婉见此,肝肠寸断。提笔和词一首。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写下和词后,回到家中的唐婉变得郁郁寡欢,任赵士程如何关怀,也无法温暖心灰意冷的唐婉,半年后,唐婉终于怏怏而卒。

    看着唐婉生病,看着唐婉消瘦,看着唐婉一天天的憔悴,看着生命的光一天天的从唐婉身上消散。最揪心的便是陪在唐婉身边的赵士程。他是那样的爱她,他用尽了方法想让唐婉感受到幸福。可是最终他还是失败了。

    唐婉香消玉殒的那天,赵士程悲痛不已,失声痛哭的赵士程用手掰断了唐婉生前所用的木梳。一半放在唐婉身边陪葬,另一半收在身旁留作永久的纪念。赵士程痛哭流涕的发誓:今生我赵士程只有唐婉一个妻子,唐婉走后永不再娶!

    赵士程虽然陪伴在唐婉的身边,却始终没有得到唐婉的心,可是赵士程不以为憾。“虽然你不曾爱我,感谢你允许我爱你。”唐婉走后,赵士程信守诺言,终生未娶。

    唐婉走后,陆游虽也悲伤,可是他的路还有很长,他还有妻儿需要他去照顾、呵护。唐婉走后,王氏又为陆游生了几个孩子。四十年后,当陆游重游沈园时,想起往日种种,心中思念唐婉的陆游写下两首悼亡唐婉的诗——沈园二首。

    沈园二首⑴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⑵,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⑶。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⑷,沈园柳老不吹绵⑸。

    此身行作稽山土⑹,犹吊遗踪一泫然⑺。[2]陆游在政治上有着伟大的抱负。现将陆游的仕途之路摘录在后,以供读者翻阅。(其后是陆游的宦海浮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不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

    陆游西安石刻像

    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20-21]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22]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23]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符离之战),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24]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25]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26]

    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27-28]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29]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

    陆游

    ,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30-31]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32],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33]、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34]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35]时吴璘之子吴挺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