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侠客行_第二零五章 闾延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零五章 闾延郡 (第1/2页)

    朝鲜,平安道闾延郡布侈镇,一间茶楼内靠近窗户的位置上,龙煜天正面色阴沉的看着外边熙熙攘攘的人群。

    “道”是中国唐代所用的建制称谓,宋时改“路”,元为“行省”,本朝称“布政司”。而朝鲜的三国时代,新罗处处效仿大唐,道府制被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

    此时,李氏朝鲜将自家领土划分为八个道,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朝鲜八道”。

    其中,平安道北部和大半个咸吉道(后改称“咸镜道”),是朝鲜悄然蚕食中国领土的显著成果,尤其闾延郡,更是在这几年才刚刚建成。

    目前,中朝两国边境并非整条鸭绿江,而是鸭绿江的江口,朝鲜人通过剿杀、驱赶、诏谕女真部落的手段,使自己的领土不断沿江北上,现已实际控制了鸭绿江中上游的南岸和东岸,强行设立闾延郡。

    按照原本的历史,今后还将陆续设慈城郡、茂昌郡、虞芮郡,与闾延郡合称“西北四郡”,境内修筑十六座大城、二十五座小堡,并在二十多年后将鸭绿江彻底变为边境线。

    而在朝鲜的东北方面,十几年后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女真实力大大消弱,朝鲜趁机将原置于镜城的庆源府北移至苏多老,将原置于石幕的宁北镇移至伯颜愁所,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蚕食。先后设立庆源、会宁、钟城、庆兴、稳城、富宁六个军镇,合称“东北六镇”,控制了公崄镇以北,一直到图们江的大片土地。而事实上,不但这些地方,甚至公崄镇以南直到铁岭都是中国的领土,连朝鲜人自己都不敢摆到明面上来讲,几次边界争议中,他们都向朝廷提出要以公崄镇为划界要求,朝廷不允。

    他们自己的大王,朝鲜中宗李怿也曾表示:“咸镜道本非我国地也。”

    这也是为什么建州女真屡次挑衅,龙煜天都迟迟不愿开战的原因了。灭掉女真人,谁来阻挡朝鲜人?自己封地的疆域是固定的,总不能直接派兵驻守图们江以南、或者鸭绿江上游吧?那朝臣还不告他谋反?

    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整合好中国的东北地区,等他的“租借人口”计划收到成效,“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汉人的移民多了,再寻个理由发兵也就顺理成章了。

    太祖时期,李氏朝鲜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抗拒朝廷设立铁岭卫,由于当时的中原百废待兴,又跟漠北和西南的兵事不断,太祖实在无力兼顾朝鲜,只好纵容了对方,将铁岭卫迁至辽东境内,默认了朝鲜对铁岭一带的实际掌控。

    当今皇帝登基,女真部族上表称“咸州迤北,古为辽、金之地”,皇帝因而降敕予朝鲜,索要这一带以女真人为主的“十处人民”。朝鲜则恳请上国要“不分化外,一视同仁”,致使皇帝因“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的理由而同意将铁岭以北、公崄镇以南的“十处人民”割让给朝鲜。

    出关之前,龙煜天曾与皇帝详谈了这方面的事情,也大致把握到了他当初做这个决定的心理,主要有三点:

    第一,还是因为蒙古各部对中原的牵制,朝廷也没有能力解决已经既定的事实,无论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其实都是给自己找个台阶。

    第二,朝廷自认为对关东的控制力不足,帮女真人打朝鲜说不定也是养虎为患,让两家有领土纠纷、鹬蚌相争,倒也省事。

    第三,当今皇帝实乃雄心勃勃之辈,一生东征西讨,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很多边境疆域都是他当初定下的。而对于朝鲜,他也直接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暂时妥协只是无奈之举,心中却颇有一番“先喂你几块rou,将来老子连你一并收了”的想法。

    朝鲜半岛在地里位置上的重要性连脑残都能看得出来,所以从唐代的“白江口海战”、本朝的“壬辰寇乱”开始,中国就不断援助朝鲜抗击外敌,必须将其牢牢掌控住!那么,直接把朝鲜半岛占了好不好呢?当然好,问题是能做到吗?看看跟女真各部的关系就知道了,山海关都只能羞羞答答的踩过去一脚,想要跨过铁岭又岂会容易?什么“需要一个战略纵深”的理论纯粹是后人硬生生给自己找面子的说辞,中国疆域那么大,把周边国家当做战略纵深如果比变成自己的领土更有用的话,你怎么不把边境各省都划出去?

    所以,历朝历代不少皇帝都曾想往朝鲜半岛开疆扩土,事实上也确实拥有过很多机会,但总碍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实现。比如唐朝的军力之强,甚至将触手伸到了中亚和西亚,却由于“安史之乱”以及吐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