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27 帮梅雁芳,丁珮陪游 (第3/3页)
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
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丁珮对安文轩介绍说:“从邵氏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0天到100天。” 安文轩点头。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邵一夫负责。 邵一夫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邵一逸夫通过邵氏片场的建立,成功创立了香港电影制作规范。 丁珮说:“我进片场为我们台拍戏,一两个月后,第一次看到老板,他有个习惯,每天要巡场一次。就不知道几钟,通常是下午。我们女生一组就在一边擦汗,聊天喝汽水,他们男演员呢打光的时候没事做,就在门口抽烟,远远地一过来,大家就把汽水放好,把烟踩掉,假装做事。” 说了那么多,安文轩很有兴趣真正参与进去这个大集团,学习邵氏的运营,为自己的公司做好伏笔! 丁珮的双臂随意的抱拢着,眼睛一边留意着公路上下的美景风光,一边嘴巴不停,却是越说越上瘾了一般,貌似她的朋友真的不多,显然很想找人倾诉,安文轩紧紧的贴在座椅上,双手快速旋转方向盘,一边开车,视线中的景色在天旋地转,好像游乐园的旋转木马,带股刺激和玩味! 一边静静听着,就当听收音机了。 见安文轩认真倾听,丁珮也说的高兴,天南地北的讲起了一些趣闻,安文轩印象较深的是听她说起邵氏的员工宿舍,安文轩也知道这里曾是全香港最多大牌明星云集的地方,不过详细的就不清楚了。 邵氏有自己的明星训练班,也有来自无线台的小生花旦,全都住在邵氏宿舍。演员导演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依通告行事,完全可以“足不出户”,甚有规范。 丁珮道:每次到邵氏的制片部,都会看到方怡华、黄家禧、温柏南等领导。不过对于邵氏员工宿舍,丁珮也并非都是美好回忆。66年8月8日邵氏电影《黛绿年华》杀青前夕,邵氏女星宿舍10室套房厕所里,悬挂在空中的电影主演李婷被人发现,当时她人已窒息,披头散发,眼球突出,舌头长伸,惨不忍睹。她自杀主要是由于事业线走低,前途无望,情路不顺造成,她死后没多久,其父亲也上吊身亡。 诡异的是,三年后,导演秦剑也在同一个地方上吊自尽。随后邵氏宿舍开始频频传出闹鬼的说法,一时间人心惶惶。直到现在,邵氏宿舍仍是香港最出名的闹鬼黑之一,基于邵氏宿舍传出的许多鬼故事传奇程度媲美邵氏电影。 “嘶嘶嘶!”刺耳的摩擦声绕着弯道回鸣,安文轩脚下的节奏在瞬间被燃,那油门踏板和刹车之间配合的声音,只有用心才能够感受到。 眼底的思绪和丁珮的话语同步着。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尽管作为商业化的大制片厂,邵氏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必属佳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邵氏电影确实在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风格内造就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据说邵一夫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甚至多次将低劣的影片烧掉以免影响邵氏声誉。 有意思的是,前世内地还曾向邵氏借过电影。1970年代中期,主席得了白内障,逐渐减少看书报。华知道主席喜欢看电影,就叫文.化.部分管电影的刘想办法弄一些香港影片回来。当时内地和香港没有文化的交流,刘带着华的条子,找到时任广.州.军.区.政.委、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韦。韦透过关系,找到了一位与邵一夫交好的香港律师朋友,并提出向邵氏电影公司借影片。邵一夫得知情况后吃了一惊,以为内地要批判他的电影。 律师朋友安慰他说:“怕什么啊,现在尼克松都到了北.京,你为什么不能够以电影为纽带,和北.京搞好关系呢?”邵一夫接受了这位律师朋友的建议,同意把影片借给内地。 也因为借电影的关系,邵一夫和内地的关系慢慢升温。之后邵一夫到上.海等地秘密参观,当时刘以文.化.部的名义亲自打报告,向上面请示要请邵一夫回来,中央很快就批了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邵一夫回内地办学校,几乎遍及每个省,这一切,都与主席先前看他们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不无关系。 邵氏影片的年产量节节提高,鼎盛时期,邵氏始终保持着每年10—40部的电影产量,在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垄断本土半数以上的票房,在1969年的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中,邵氏电影占了5部;而在台的每年的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影片从不少于5部,有时多达7部,直至邵氏结业,为华语电影留下了1000多部作品。这都和邵氏影城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 不过安文轩所知道的是,从70年代开始,电视等娱乐媒体在娱乐业中开始产生影响,从1967年无线台开播之后,香港的观影人次已经从60年代的9000万人次高峰,跌至1975年的5000万。观众的欣赏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大厂流水线式的电影产品逐渐不能令观众满意,观众更乐意看到有新意、有创意的作品。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 不过,——这段时间便是自己崛起的日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