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初唐_15、刘武周造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5、刘武周造反 (第2/2页)



    刘世龙有备而来,无不应对自如,将李渊提出的各种问题分析得条条是道。李渊一听,算是彻底放下心来,不再多说什么。

    刘文静又献计说,古人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唐公于招兵买马之前,不妨以刘武周造反的事为理由,邀王威与高君雅二人入府,名义上是要求他俩献计献策,共同商讨对策,实际上是将他们一军,借以试探其内心的深浅,以便今后采取相应对策。

    有道理!李渊连连点头,再度与刘文静一起,逐一拟定具体实施细节,并反复推敲。看看一切都设计得天衣无缝了,刘文静才起身告辞。

    第二天上午,李渊按照预先谋划,将并州全城官员召集前来,声称令众官献计献策,力争确保并州平安无事。并且,他特地指名王、高两位副手务必多献良谋。

    王、高二人身为杨广亲信,原本不是寻常的省油灯,但眼下形势紧急,责任重大,一时间还真无妙计可献。李渊点名提问,他俩顿时乱了方寸,来不及多想,即同声表示:唐公身为主帅,又是皇亲,当然得以大人之见为准!至于下官等人,理当遵从大人统一调配,同心同德,竭忠尽智,力平反贼!

    李渊露出一副万分为难的神态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话是这么说,一旦实施,难题一定很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武周叛军的势头正是最旺盛之际,又有突厥数十万铁骑给他当靠山,就越发肆无忌惮,不可一世了。并州城兵微将寡,与那么强大的敌人硬碰,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王威忍不住抢过话头说,唐公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呢?常言道,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唐公坐镇一方,保境安民,本是份内的事,怎么可以眼睁睁地看着反贼横行而不闻不问?

    李渊脸色一变,明显流露出几分不耐烦的神色说,什么叫本留守眼睁睁地看着而不闻不问?但这事儿到底该怎么个问法,总得量力而行吧!本留守考虑再三,眼下至为可行之计,莫过于号令全城军民死守,同时火速上奏朝廷,一旦朝廷大军抵达,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本公乞请在座诸位,务必同心同德,协力防守,共渡难关。

    王威固持己见,再次提议说,请恕下官直言,唐公这种想法,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作用!皇上远在江都,路途遥远,远水难救近火!假如一味死守待援,只怕援军还没有到,并州城早就改姓刘了!因此,下官以为,唐公理宜趁贼军未来之先,火速招募民兵充实军营,有备方可无患!眼下饥民遍野,只须唐公一声号令,响应者定然云集,何必舍近求远,一味死等朝廷发兵来救?

    高君雅随声附和,王大人这话在理!从当前的形势分析,要想有效抵挡叛军,这是唯一可行之计,还望唐公及早决断,尽快付诸实施!

    见王、高二人自入圈套,李渊心头一喜,忍不住暗骂一声“真是两条蠢猪”。不过,为进一步迷惑对方,他还是极力显出一副畏首畏尾神态,再度叹息说,二位大人这话虽然在理,但未免有考虑不周之处!国有国法,征兵的事,绝对不是寻常小事,没有皇上的旨意,谁敢擅自征兵?本公即使胆子再大,也不敢轻易触犯朝廷法度!无论如何,这事儿也应该先上奏朝廷,待圣旨下达以后方可实施。不然,今后皇上一旦追究下来,我李某人即使有一万个脑袋,怕也不够砍啦!

    古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唐公肩负并州万千百姓性命于一身,理宜事急从权,以大局为重!假如一味瞻前顾后,延误战机,只怕今后在皇上面前越发不好交待了!王威被李渊一激,情绪越发激动了。

    刘文静见是时候了,赶忙出面“圆场”说国公大人,王、高二位大人所说的这些还真不失为金玉良言!事在急迫,下官愚见,三位大人不妨联名上奏朝廷,同时着手招兵买马,那不是两全其美吗?

    刘大人这话在理!这事儿宜早不宜迟,还望国公大人三思!众官齐声附和。

    李渊显得极其无奈地摆摆手说好啦,好啦!既然诸位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得失,不惜承担重责,都持这种看法,本留守还有什么好说的?我李某人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未必不能舍了这条老命,冒着被朝廷责罚的风险,与诸位生死与共,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引诱得王、高二人上了钩,李渊的预期目标已经达到,不再装模作样,当即令人起草奏章,请王、高二人共同署名上奏朝廷,同时令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尽快行动,分头前往并州四门以及西河(今山西汾阳)、雁门等地广贴告示,大肆招兵买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