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初唐_16、李渊征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6、李渊征兵 (第2/2页)

招兵买马有违朝廷法度,你虽然是皇上的亲信,但现实职务却是李渊的下属,依样画葫芦,也去招兵,去买马,那不是更加名不正言不顺!人家尽可堂而皇之,处你个阴谋不轨之罪呢!

    换句话说,即使有那权力,他俩也只有徒叹奈何的份儿——你踩着的可是人家的地盘,什么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还得人家说了算!且不说招兵买马是必须以厚实的钱财为前提的,你那大笔银子从哪来?

    既然公开寻找帮手的事行不通,就只能暗中串连了。可惜,王、高二人反复思索,在并州这块地盘上,自己可是根不牢叶不稳,无论怎么想方设法也没个地方着手。板下指头遍数并州全城,唯一可称莫逆之交者,刘世龙一人而已。好在刘世龙久居并州,人熟地熟,交游广泛,要制止李渊反叛,务必借助他的人脉关系,才有可能成功。于是,二人草草商议过后,忙不迭地将刘世龙请来。

    刘大人,李渊近段时日大肆招兵买马,造反迹象已经很明显了。还望大人倾尽全力,尽量召集本地亲友故旧,协助下官二人早日平息叛乱!事成之后,自当奏请皇上,为大人加官晋爵!双方一见面,高君雅就迫不及待地直接将问题摆上桌面。

    身为刘文静的亲戚,刘世龙也十分看好李渊,当初才欣然答应承担监视王、高二人的职责。眼下乍然一听王、高二人这番话,他不由大吃一惊,自问这事儿关系重大,绝对轻视不得!不过,不管以后事情怎么发展,他自觉如果答应得过于爽快,难免引起对方怀疑,因而故意质疑:唐国公身为皇亲国戚,是皇上倚重的边关大臣,贸然造反,有这种可能吗?下官是不是听错了?

    证据确凿!李渊不但假借镇压叛乱的名义无限度地招兵买马,还公然重用皇上钦点的叛臣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不是造反是什么?王威语气肯定地说。

    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很麻烦了!唐国公手握重兵,以二位大人与下官手中的微薄兵力,务必小心应对,稍有差错,则难免惹火烧身!刘世龙说着一声暗骂——凭你二人这点儿能耐,居然想对唐国公下手,那不是猴子向老虎叫板吗?假如你们始终按兵不动,老子还真是无所作为,有负唐国公与刘文静刘大人所托!好,你俩这也叫自找倒霉,可怪不得我刘某人存心与你们过不去啦!

    王威回答说的确,李渊兵势强大,想顺利阻止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我们如果不闻不问,就更加辜负了皇上一片厚望!为了做到稳打稳扎,我们不妨先将他本人暂时放到一边不予理会,设法暗中先擒刘文静等人,待审明真相后,再定下一步对策不迟!

    为有效稳住二人,刘世龙始终没有露出丝毫异常神态,并假意绞尽脑汁沉思良久,才用一种极其担心的语调低声说,眼下,刘文静等人没一个不获得李渊重用,人人手握兵权,想顺利捕获不容易!即使出其不意,突袭得手,李渊也会因此警觉,甚至公开向我们讨人,从而加速其反叛进程。一步之失,足成千古之憾,那不是与二位大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南辕而北辙了吗?到时候,不但李渊照反不误,而二位大人与下官的性命能不能保住也很难预料啦!因此,下官愚见,我们理应另想别的办法,以免平叛不成,反而白白地赔了自己一条命!

    高君雅见刘世龙的话句句在理,考虑问题面面俱到,越发认定他是一位难得的知己,不由发自内心深表认同,同时冷冰冰地哼出一声:刘大人说得对,李渊谋反的迹象既已暴露无遗,迟早危及朝廷统一大局,一旦恼羞成怒,难免迫使他狗急跳墙!常言道,擒贼先擒王,与其捕获李渊几名同党,即使一举成功,无非是伤了他一点皮毛而已,同时也会打草惊蛇,到时候,他就势反扑,反而坏事!申此可见,要擒,我们就得痛下杀手,大处着眼,先从李渊身上下手!一旦他本人落网,其他人群龙无首,并州大局就不难稳定了!

    高大人果然高见,理宜先擒李渊!可是,李渊手握重兵,想一举抓捕他谈何容易?王威脱口赞许,但一句话出口,脸色突然暗淡下去,随后说出的话就明显变得有气无力了。

    高君雅咬牙发狠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李渊权力大势力大,我们想顺利得手实在不容易!不过,我们总不能因此听之任之而撒手不管吧!

    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王威自语一般喃喃念叨了好一陈,手掌猛然在大腿上狠狠一拍说,有了,眼下干旱已久,我们何不假借为百姓祈雨的名义,预先埋伏一支人马,出其不意,一举将他擒获?

    妙!王大人此计甚妙!高君雅与刘世龙同声赞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