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并州誓师 (第2/2页)
为官多年,李渊深深地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为尽快获得当地百姓拥戴,捷报传来,他二话不说,当即驱马直奔西河,令刘文静主持,起草文告,迅速出台了两项重要举措:一、七十岁以上老人,无论有无儿女,一概由官府公费赡养;二、家境特别贫困者,官府予以最低生活保障。 曾经有历史学家评价说,西汉王莽篡位后,所推行的其实是一种“初级社会主义”制度。按照这一观点,李渊当初那前所未有的爱民举措,是否也与我国当前的“低保”政策相类似呢? 当然,那些全是题外话,还是留给众多史学家去探讨吧。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李渊此举无疑与杨广的残酷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经公示,百姓无不千恩万谢,奔走相告,异口同声颂扬其功德无量。这,当然也是他希望获得的评价,假如还是沿用杨广那一套,哪来的号召力? 获得了民众拥戴,仅仅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李渊懂得,接下来,还得趁热打铁,大量网罗民间精英充实兵力,充实各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才有可能将刚刚建立的政权逐步巩固。本着这一基本思路,他再度下令广贴告示,诚征各路能人异士加盟官府,凡有一技之长,有能力从军从政者,来者不拒,进而视各人所长封官赏职,一次性封官达一千多人,从而吸纳了不少各有专长者,也确保了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该做的,当然是继续扩大战果,只是,再度发兵,却不能老用一个借口吧?新的进军方向,进军口号,无疑成了李渊又一件大费心神的事。他心里明白,想顺利解决这一难题,还得群策群力,广泛征求众官的看法。 刘文静应声而出说,从当前的大形势分析,唐公身为皇亲国戚,基业初创,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假如过早地立国称尊,公开与朝廷分庭抗礼,是很不明智之举的!何况,四面的敌军多如过江之鲫,北有刘武周与突厥,东有河北窦建德,南有河南李密……没一个不是野心勃勃而又颇具实力之辈,短期内,理当尽量确保彼此相安无事,避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
如此说来,我军暂时只能按兵不动啦?李渊忍耐不住发问。 刘文静进一步分析,不!杨广弑父诛兄,残暴不仁,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天下人大多恨不能将他碎尸万段!唐公务必于此入手,既注重韬光养晦,又必须旗帜鲜明,高举讨伐暴君杨广谋逆大罪的旗帜,紧抓时机,西入关中,夺取长安,作为根基之地。 直接与杨广冲突,不是公开造反是什么?既然如此,唐公何不早日建立国号,大张旗鼓与之一决高下!裴寂冷不丁插嘴说。 立国与否,两者可就大相径庭了,至少,不立国号,唐公可以更加师出有名!刘文静说着用力打了个手势。 师出有名?刘大人不妨将这事儿说得具体些,好歹一饱下官耳福!裴寂一怔,不由暗自嘀咕,哪朝哪代臣子造反,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师出有名”,真是太有意思了! 眼下最为可行之计,莫过于遥尊代王杨侑为帝,借以显示唐公一心为国,一切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公忠精神!代王杨侑是杨广的亲孙子,一直居住在长安,大军西进,迎立代王,自然是名正言顺的事!刘文静始终不慌不忙,每一句话还是有板有眼。 迎立代王?这借口的确有几分新鲜!试想想,代王杨侑无非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又远在长安,具体长什么模样,是胖是瘦,是高是矮,在座者恐怕还无人见识过,如今居然可以远远地借他的名号掩盖天下人的耳目,这种出人意外的奇思妙想,果然不是一般庸常之辈敢想的!李渊与众官听后,虽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却无一异议。 裴寂心中尽管还是有几分不服,但既然起兵的事势在必行,除此以外,也实在找不到更加合适的借口,他还能说什么? 大业十三年七月吉日,李渊高筑祭坛,大会三军,令人从狱中提出王威、高君雅,当众斩首,以二人的首级祭奠帅旗,隆重誓师。 随后,李渊自称特别大将军,封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指挥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陇西、敦煌二地都属于秦凉地区,是李家先祖凉武昭王李暠的领地,李渊分别封两位儿子为陇西公、敦煌公,显然是包含着立志光复祖业之意)、右指挥大都督,四子李元吉为齐公,并州郡守,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与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彠为铠曹,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姜暮为司功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司马世绪、刘弘基、夏侯端、窦琮、王长谐、姜宝谊、阳屯等将为左右统军,女婿柴绍为右指挥府长史,刘世龙任西河通守。 与此同时,李渊还令人广发檄文,逐条逐项声讨杨广种种罪行,声称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即日发兵西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