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当年天下人不识,如今何人不识君?) (第2/2页)
传统。 好一个缘学! 季君子拉住锦绣,人群很有礼貌的给他们让路,毕竟都是学子,即便不是挑战开坛的人,凭着本城父母官的面子,也是能去台前的。 锦绣只好被拉住前行,沿途和让路的人表示谢意,让周围人都夸赞不知是哪一家的杰出弟子。 到了台前,季君子和他解释这是当地用来乞雨的祭坛,这几日借给了台上开坛的人。 “讲坛的人我认识,姓董,很有学问,只是我也没有想到董兄竟然如此有学识。” 锦绣在台下听的很清楚,而且台上的竟然也是熟人。 董不回和董轩在讲坛上相对而谈。 “那我问你,何为明?” “明为本,始于初,出于心,起于思。” “那何不为心?” “明乃心所求。” “明有几何?求几何明?”董不回继续问。 董轩在用心的不停讲解,口若悬河,却带着自身的风采。 “明善爱礼,明缘自然,明合兼容,明法规矩,明一切理,明诸般意。” “大学之道,故在于明。” “明心明己,方有所得,方有所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晓方成圣。” “明兴替,明阴阳,明天理,水自高而低,风自冷向热,细想不过是理而已。” “万事自有其解,求者知明得道。” “明有因,得因得解,称明。明无惑,得圆得成,亦可言明。但明若直至,当不求甚解,刨根问底,通晓其理,掌彻其理,善用其理。”
“明,是明人,明事,明理的学问。” 是为明学! 两人一问一答,句句可成书,可成言。 无比的合契。 最后,董不回拱了拱手,“先生大才,今日是在下输了。” 底下的人听的都痴了,若是明白一切,若是凡是求明,那么所有的难题都有了解决的办法。 董轩很简单的举例,兵法往往围三阙一,可是为何要这样?因为他们明心,知道心往往以为有生,便往生处去。若是明白这样的道理,以生机引诱,何愁敌人不入陷阱。 这方面是兵法上的。其他方面的例子也有。 有学士在底下不停的提问,他都耐心做出解答。 锦绣也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但是也未登台,毕竟上台意味着挑战,要辨经。 “缘可能明?”少年问。 董轩看了眼锦绣,愣了一下,然后回道,“缘不能明,但是应缘,结缘,求缘,寻缘似这般可以求明。比较他人,爱好同一类者,更有缘归一处,结为知己的可能。缘讲求因果,和佛家有不同也有所通,比如今日你我相见,你能明的是你会来平城。这就是缘因了。细究的话,也许我的缘因不同,所以缘是天理之一,但是无人可以真的掌握,只能随缘应缘。不知我的回答你可满意。” 锦绣和季君子互相看了一眼,都在想两人今日结缘,缘头是不是因为这个人开坛讲课,这下心中明了。 底下人又再次拍手称赞。 不知道哪位眼尖的人看到了台上走下来的董不回想要和他请教,这才知董不回是华慈先生,引起人们轰然讨论。 台上的董轩见人们忙着议论,脸色有些苍白,辩经三日,以他不会任何武功的身子,已经有些支持不住。 一旁的李小茹赶紧过来给他递上清水和干巾,很关心的给他擦着。 董轩却一直望着下台的那个老人的背影。 此刻显得尤其阑珊。 他在心里默念。 “谢谢,父亲。接下来的路要靠我自己去走了。” 681 锦绣被季君子邀请去自己府上居住,但是锦绣却表明在江湖客栈还有人需要照顾。 “那师弟可有什么需要在下帮忙的?” 锦绣摇了摇头,但似乎想起了什么。 “我有一事,还请师兄您帮忙。” 季君子心下好奇,示意锦绣回答。 锦绣这时才发现有眼睛的好处,倘若这人皱眉,必是觉得麻烦。若这人笑容不变,那必然太过虚假,因为无人遇到这种事情会笑。若是客套,仅凭声音可能真的发觉不出。 但缘就是缘,弟子都是师父随缘而得,至少季君子就很和锦绣。 锦绣于是诚诚恳垦的请求季君子。 “想借六扇门关于万化鬼面的卷宗一览。” 季君子好奇心更为强烈。 682 修缘修得一锦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