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合作 (第1/2页)
北国的秋,夹在漫长而又炽热的夏和凛冽的冬之间,格外的短暂,往往,衣柜里早早准备的夏日里嫌厚、冬日里嫌薄的衣服还没能穿个遍,就不知不觉的给过去了。 雪,在乌压压了半天后,落了下来,隔着窗,鹅毛似的,纷纷扬扬,遮蔽了投向远方的视线,入目的仅是白茫茫的一片。 在一开始,大约是夜里凌晨左右,地上、屋顶,本只薄薄的一层,只是经了一整夜又半个早上的堆积,已然厚厚实实的与天地连成一片。 一如放送的后续,名义上,央视信号覆盖全国,但那只是新闻联播的时段,再往后,持续的下滑不可避免,但纵然如此,于这样一部电视剧而言,已然足够了。 多数的观众,关注之初是冲着赵微去的,尽管经历了军旗门、打人事件后,她身上存在的争议极大,但上了年纪的人,不管这些,他们就图个看个电视消磨消磨时间,年轻点的,喜欢的,甭说这些,纵然再多些负面的也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给开脱。 但又不可否认的,又有那么一些人确实介意了,既不关注新闻联播,更不会特意换了台去看这部由她主演的片子。 一个人的影响力,终归有限的,赵微的号召力,撑到八几乎就到了顶,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也延续了赵微以往的在电视剧方面的收视神话。 陆陆续续的,媒体评论人开始发声,毁誉参半,赵微在大荧幕上屡屡碰壁,但在小荧幕上的成绩确实无可辩驳,刨去她本身的某些不讨喜的因素,本身不失为当下一部可观性极强的电视剧,剧情曲折,而镜头又不像之前聚焦在某一个或者两个角色,而争执的焦点则集中在了和原著的偏离上。 但随着放映后续,整体的作用逐渐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吕言与潘红的对手戏之后,许多原先俩眼睛不离赵微的观众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任性、固执的男人竟然是姚木兰的丈夫?! 姚木兰本身无可挑剔,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等等一切一个传统女人应有的优点几乎全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无论怎么看来,风度翩翩、学问渊博的孔立夫才是最佳的选择,但偏偏,她嫁的是曾荪亚,这样一个想半天想不出丁点优点的男人。 而更多的,又老觉的有点不打对,打剧情开始,他们就知道这个人,他是曾家的三少爷,掌上明珠,但是,直到他参与到了剧情当中,才被真真正正的注意到,他的存在感,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姚木兰的丈夫这个身份,实在让人难以注意到。 只是当把视线集中到这个人身上,又像黑呼隆冬里迎面而来的一盏刺眼的大灯,他的语言、神态乃至动作,压根找不到哪怕一丁点的违和感。 一件事物的好与坏,总是在争论、辩驳里得出的,观众关注的并非与原著的偏离程度,而是剧情是否合理,演员的表演是不是那么回事,而恰恰的,在这些观众所需求的方面是做到了尽善尽美。 好东西,分享是必要的,同事、朋友私下的交流里,或多或少的总会提上那么一句:哎,你看那个央视播的京华烟云吗,什么?没有?可有意思呢,有空了可以看看。 只是要论及时效性,网络与媒体才是主流,只是视线不再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即使提到,也是只言片语的带过,因为单个演员,再好的演技,也是为剧情服务的。 而在吕言与陈保国的第一场“交流”后,的收视迎来的一个意料之外的高峰,14.9。 事实,比任何的煽动性的语言、所谓的真相更具说服力,在央视一套这个平台上,这样一个数据,成绩无可争辩。 赞誉者有之,同样的亦不乏批评者,只是在一面倒的形式之下,那些不随大流的,难免被冠上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 播出过半,所有的讨论、说法,多是关于剧情的,没了绝对的主角或配角的分别,对于观众而言,哪怕据说剧情稍微偏离了原著,但无疑,真的很精彩,偏离了原著又能怎样呢? 参与的人多了,讨论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某种共识,戏红人不红,因为除去开始时被讨论过一阵子的赵微,关于其他角色,基本上大体上都是寥寥几句。 转机发生在南都接续发出的两篇评论之后,一篇是署名为田青的,另一篇为曲思远的。 “近段时间,不少朋友陆陆续续的打了几个电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