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章 不畏强霸 (第1/2页)
疆理虽重海,车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所作诗歌:。表达了送别渤海王子时的难舍之,也描述了当时中原与渤海国的血之。 渤海国本为大唐勃海郡,根源可追述到西汉时期。渤海国人原本是汉四郡之玄菟郡的一个地方部落——“高句丽”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被游牧部落侵占,高句丽趁此脱离了中原,得到了空前发展。后经过隋炀帝与唐太宗几十年的艰难征伐,终于在唐高宗时期平定了高句丽。武周圣历元年高句丽故地趁中原混乱之际,又建立了一个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的,集部分高句丽人后裔的地方政体。后又得朝廷认可,先设勃海郡,后又升格为渤海国。 易丹三人与容立一家三口辞别药王峰,离开了武夷山。骑着马儿一路北上,在漫长的行径路途中,为打发时间,六人说说笑笑,闹得很。 年少的容绵,得知了易丹和师弟佑铭闯dàng)江湖的故事,十分羡慕。于是他对父亲说容立道:“爹,我也想跟易jiejie他们一样,闯dàng)江湖,自由自在。” “绵儿,江湖凶险,你难道还没吃够苦头吗?咱们容家世世代代都是盐商,你就跟爹娘好好经过盐行的生意,过两年再给你娶一房媳妇,生几个娃。过点太平子多好啊。”父亲说道。 “是啊绵儿,我和你爹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我们可再也经不起什么折腾了,你就安安心心地在盛吉呆着吧。”母亲说道。 “哎。真是没劲儿,我的江湖梦又碎了。”容绵失望地说道。 众人一路跑跑聊聊,跨过许多战乱之地,见遍地狼烟民不聊生。经过二十多天的路程,终于抵达渤海国显德府境内。 此时的渤海北国。已是隆冬时节。千山冰封,万里雪飞,茫茫白原,一望无际。到处都能看见骑马打猎、凿冰捕鱼的人们。他们在这北国收获的季节,忙碌在茫茫的雪原之上。 六人换上当地猎人赠予的裘皮衣帽,捂着暖和的子迎着冰雪一路前行。 虽然此地百姓以渔猎为主,但一路所见家家户户门外都挂着犁地挖土的锄头钉耙等农具。易丹终于不好奇地问道:“请问容前辈,这渤海国的百姓,为何家家都挂有农具?难道他们也是和中原一样耕种不成?” “是啊,渤海人除了渔猎。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靠耕种。渤海本是大唐故土,与中原乃是书同文,车同轨,血相连的一家人。可大唐武后称帝之时,靺鞨人的首领大祚荣,见营州发生混乱,趁机拥兵自重与朝廷隔离,自立为国。后唐玄宗李隆基做了个顺水人,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又将渤海升格成为一国,从此这里就被称作渤海国了。”容立说道。 “我在野史上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听说大祚荣是靺鞨人,请问靺鞨是什么意思啊?”佑铭问道。 “靺鞨是靺鞨人自己的称呼,说成唐话就是住在森林里的人。因为在黑水东面和北面都是茫茫森林一直绵延至大海,所以住在那里的人都以渔猎为生。自称靺鞨人。但是渤海大部分土地都在黑水以南的千里平原,都是适合耕种的肥沃黑土地,所以部分靺鞨人便南下耕种,与高句丽后裔,以及燕国后裔一起,混合成了今天的渤海人。”容立说道。 “哦原来如此。谢谢容前辈的指教。”易丹说道。 “易姑娘不必客气,现在渤海被西北的契丹欺压,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了。渤海被称作海东盛国,曾盛极一时。可现在却已是苟延残喘,摇摇坠的破败残局。我看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要被契丹人灭了。哎,江山轮替,循环往复,最可怜的还是咱们这些老百姓了,恐怕到时候不知又要遭受怎样的灾难了。”容立感叹地说道。 “哎,是啊,现在契丹强盛,如中天。前几年耶律阿保机又吞并了奚人部,又大大地提升了实力,看来要不了多久,渤海也难以幸免了。”盛鲁牛说道。 “是啊,哎,我们的太平子也过不了几天了。”容立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总是搞不明白,那些人整天打打杀杀,你争我夺,又有什么意思?”易丹说道。 “我看是那契丹胡人太贪心,想把整个天下都揣在他们自己口袋里。”盛鲁牛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