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全是好日子_第047章 借刀杀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47章 借刀杀人 (第1/2页)

    王老三和杜长富对簿公堂这件事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也知道了李老汉干的傻事。人们说什么的都有,有说李老汉傻的,有说李老汉多事的,但大多数人还是对李老汉持认同的意见。认为这样的事只有李老汉才能做出来,别人谁会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搭进去二百块钱,只有李老汉才会这么热心,才会这样的仗义。因此村里的主流民意还是对李老汉的行为比较赞同的。无论人们怎么评价,其实这对于李老汉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李老汉心里其实很懊悔,自己的事办砸了,更令李老汉闹心的是,他不得不面对老伴的数落与指责。有什么办法呢,也确实没有自己这么办事的,不仅出力不讨好,而且还倒搭钱,自己只能受着了。

    张警官对双方当事人询问之后,基本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他心里已经有了大体的调解方案,但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案情。他不能从双方当事人的陈述来对事件作出推理与判断,那样是不符合规定的,也有悖于法律的严肃性与公正性。因此他还需要找第三方当事人进一步的了结情况,这不仅是为了掌握更加详实的资料,为自己的更加准确的处理这一案件增加有力的证据,而且这也是司法程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他要在准确了解情况的条件下,根据双方所占责任的比例,在心中先有个公平的评判,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倾斜,他要掌握其中的尺度,他既要给那个老民警面子,又要保证王老三能够接受最终的结果。这其中的尺度是需要他自己来拿捏的。他不能因为有人为杜长富求情、开托,就一味的袒护杜长富,他必须保证自己不被卷入其中。真要哪一方对解决结果不服,继续上告必须保证自己能够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王老三报案的第三天,张警官就到了村子里,他深入基层就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根据双方陈述所涉及的人员,他先后找到了江一帆,周涛来了解情况。他们的证词对王老三极为不利,周涛是杜长富在村里唯一的一个铁杆哥们,江一帆更不可能做出任何对王老三有利的证词,因为王老三编造的谣言涉及到他的老婆,虽然这是凭空捏造的,但这种事容易让人想入非非,容易给人留下继续做文章把柄。这不仅玷污了他们两口子清白的名声,更重要的是王老三为他预定了一顶男人最忌讳的帽子,以后别人有可能有意或无意的以此来开些玩笑捉弄他。就算杜长富不打王老三,他都想打王老三一顿,那天送王老三去医院的途中,他开车故意一阵儿快,一阵儿慢的,就是为了颠一颠王老三。

    另一个证人是李老汉,因为李老汉在整个事件中都不是旁观者,他是积极的拉架者,又是事后的调解人,可以说李老汉对整个事件是非常了解的,是最有发言权的。其实大喇叭在王老三报案当天晚上就来到了李老汉家,因为大喇叭同警察打过交道,她有一些经验,她知道警察肯定会找“她的李叔”来了解情况。为了增加胜利的筹码,她来到李老汉家游说,争取李老汉的同情与支持,起码来说要保证李老汉不提供过于对自己不利的证词。她了解李老汉的秉性,自己这次“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不见得会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但自己也在礼数上该做的都做了,李老汉不会挑出自己的毛病。

    李老汉是个耿直的人,张警官找李老汉就对了,前面几个证人的证词都是一边倒,都是完全有利于杜长富,这容易蒙蔽他的眼睛,导致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他现在是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是代表国家行使仲裁权。如果自己的裁断过于偏颇,那么不仅亵渎拉法律的公正与严肃,而且有可能使自己的声誉受损,甚至影响自己的前程。

    但李老汉的证词很令他满意,从李老汉的言辞中他就知道这是最公正的一份证词,也是自己裁定所应该依据的主要证据。是的,李老汉并未因为大喇叭礼数周全而袒护他们,也没有因为王老三缺少礼数而舍弃了公正,他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对双方基本是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李老汉要凭良心说话,这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另一个主要的证人就是高村长,因为他是一村之长,他的证词就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也是起到定论作用的。本来这事按理说应该是属于村里自保主任的职责范围,但现在村级行政单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