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暗箭(三) (第1/2页)
是的,当前我们面临的是打了三十年老仗安南,其强猛悍野,英勇顽强的劲头丝毫不逊色于我军,甚至比我军更偏好争强斗狠。跟这种异常棘手的劲敌对阵,我们必须尊重而大力鼓励战士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倡自觉纪律,反对机械式的棍棒纪律,以实战需要来训练部队,用最能爆发出战士创造力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方法去同熟悉我们,了解我们的安南人较量。 邓飞龙尽管位卑职低,但他专心致志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把它消化后运用到训练和实战当中,日前,他正在努力探索着充分调动侦察连每个战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才施教,因势利导,最大限度的发挥战士们的特长和优势,为把战士们打磨成一块块铸造军中利剑的精钢锲而不舍的拼搏。 遗憾的是,邓飞龙全心全意,不辞劳苦和艰辛为钢铁之师的人民军队添砖加瓦,却遭致内部那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顽固派百般阻碍,而那些心怀不轨,貌合神离的jianian佞小人更要费尽心机,千方万计的将他置于死地,这怎能不让刚直不阿,忧国忧民的王师长和李参谋长痛心疾首,又怎能不使像邓飞龙这样满腔热血,为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的尊严不受侵犯和侮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忠勇男儿心寒齿冷呢 如果让邓飞龙这样赤胆忠心,才貌双全的特战奇才毁在内部那些败类的手里,岂不等于是祸国殃民,为虎傅翼。 因而,王师长和李参谋长仗义执言,据理必争,不遗余力的为邓飞龙开脱罪责和澄清事实真相。王师长磨破嘴皮子才勉强说服师部的大多数干部军官站出来为邓飞龙说句公道话,李参谋长更是跟岳政委唇枪舌战,面红耳赤,差点儿就到军区里去对簿公堂。 为了把邓飞龙这个锋芒毕露的特战精英,我军未来特种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分子扼杀在摇篮中,岳政委真是用心良苦,然而,在师部几个关键人物的歇力偏袒下,他的非分之想未免有些一厮情愿,军部副军长也歇力为邓飞龙充当庇护伞,这更让他捉襟见肘。再说了,邓飞龙可不是那种只求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老实憨厚,逆来顺受的庄户孙,而是货真价实的将门虎子,其父是追随刘邓大军戎马倥偬,南征北战过来的实力派将军,为共和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父作为淮海战役中被总前委视为最富潜力的师长,在军队辛勤耕耘数十载,可谓桃李满天下。很多老部下都分散在各个军区的各种要害部门,十四军更不例外。 如果没有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最充分的把柄和最确凿的证据,想置邓飞龙于死地谈何容易。倘若触怒了邓飞龙的将军父亲,稍有差池就有功败垂成,引火****的危险。 岳政委在军队这个行当刨食吃的时日不算短了,见过大风大浪,当然极有城府,老谋深算,见有那么多风头浪尖的人物为邓飞龙撑腰,又有深厚得让人难越雷池半步的家庭背景,更有令人瞠目结舌,叹羡不已的辉煌战绩摆在那里,腰杆自然硬直,既然不能明正言顺,堂而皇之的把他一棍打死,那就不妨多动点脑筋,多费些心思,换个活法儿。 于是,岳政委在以王师长为首的实力派人物的阻力下,不得不取消处罚邓飞龙的决定,但必须把邓飞龙从侦察连调离,美其名曰的声称让邓飞龙下一线步兵连是为了留部队观察,看看其进一步的言行。 听了王师长如数家珍的把事情的原委叙述完毕后,邓飞龙神色凄楚而怅惘,憋屈得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心里一直在纳闷:这算什么事,老子究竟在那里招惹了这个岳政委老子扛枪打仗,洒血流汗不过是出一片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燥,并非为了沾名钓誉,捞取青云直上的资本。他这样残酷无情的对待老子是何居心他这座阴山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见不得光的邪恶势力 一旁,杨从涛也无言了,听了事情的原委后被气得目眦尽裂,肝胆欲碎,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侦察连离了邓飞龙这个老道干练的丛林战高手会有不可估量的损失,更洞悉出岳政委把邓飞龙从侦察连踢到一线步兵连意味着什么。 其实,王师长也何尝不明白岳政委使的这一手迂回战术,不言而喻,邓飞龙是顶尖的丛林战高手,善于伺机行事,灵机变巧的游击战,而此番下到步兵连后,那种直面枪林弹雨,攻防兼守的阵地战并非其所长,因而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王师长迫于压力也只得服从了********的原则,勉为其难的在调令上签了字。但他始终坚信邓飞龙必定能够通过一身豪胆和超凡入圣的强悍战斗力逢凶化吉。更相信,不论是在侦察连还是在步兵连,魔鬼战狼都会让白眼狼闻风丧胆,哭爹叫娘。 连部办公室里沉静得落针可闻,三人相互面觑的呆坐着,一连半晌都片言不语。 邓飞龙摸出一包中华烟分别扔给王师长和杨从涛一根后,自个儿点上一根,大口大口的吞吐着袅袅烟雾,什么话都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