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且末古城 (第1/2页)
“上次”张楠和朋友们跑民丰至且末这段路,三百十多公里才花了三个半小时,虽不是高速,但基本上一马平川,柏油路面路况好得不得了! 车子更是少比乌市至喀什的车子还要少一大截,还不时能够遇见成群的野生动物。 这会的路面虽然比不上20年后,但也算不错了,两人估计花个五六个小时就能抵达且末。 两人驾车又狂奔了个把小时,出了民丰地界,进入了且末的管辖范围,这里已经不属于和tia-地区管辖,而是属于巴音郭勒的辖区。 “一个县的面积就有我们一个半江南省那么大,这他-娘-的也太夸张了!” 关兴权在开车,而张楠拿着军用地图在研究。 “这还是第二大的,那曲的尼玛——县更大,华夏第一。” 听到关兴权的话,张楠道:“不是说前边的若羌县面积最大吗?” “谁知道呢,大概是我记错了。” 两人也不计较这个,张楠这会都看了老半天地图了,也不知道终究研究出个什么东西。 开了五六十公里路,就碰到个赶着群羊过公路的牧羊人,一辆车子都没碰到! 张楠还低着头呢,感觉车速慢了下来,抬头一看,前边有个居民点。 路边有块路牌:奥依牙依拉克乡。 “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吃饭的地方,再买点水果。”关兴权说着靠边停车。 张楠下车后伸了个懒腰,然后自顾自笑了笑。 为啥? 他已经记起来这个地方:当年路过这里,他和朋友们竟然发现这里有一家“钱塘江饭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麓边缘竟然看到了江南省的特色招牌,那时的那股子惊喜就别提了。 不过不好意思,这里没“钱江rou丝”,也没“家常豆腐”,别忘了这里可是南疆! 现在嘛,居民点里一家饭店都没有! 不过还好,这会也快到了中饭时间,而当地的维族同胞也非常热情好客,特别是稍微年轻点的,都还能说一口还行的汉语。 吃饭不是问题。 这里虽然有乡政府,但两人没去找他们帮忙,而是用刚学会没几天的问候语打招呼,直接进了一农户家的院子 因为315国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沿线居民点的人都会为路过的车辆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时常过路的司机们也会为居民点的农牧民捎点东西什么的。 至于找政府? 干了几天见不得光的事,还是避着点,有个万一,这多出来的几天不好解释。 主人家很热情,主动邀请过路的朋友留下一同用餐。 没有饭店,那张楠俩人还是赶路要紧,就喝了杯“香茶”。 南疆人喜欢喝香茶:将打碎的茯砖茶和研成细末的胡椒、桂皮、姜等香料一起放入铜质的长颈茶壶的开水中,放火上烹煮,煮沸2-3分钟后即饮用。 这香茶可开胃、补气、提神,不过张楠两个喝不惯黑茶,浅尝即止。 从主人家那里换了点桃子和青瓜,还有个刚烤出来的馕饼:这是一种直径足有四五十公分的“喀克洽”大薄馕,都可能算是西疆的馕中之王。 这种大薄馕是以发酵的面为主要原料,辅以洋葱、盐、水等佐料,用馕炕烤制而成。 因为这东西含水少,还久储不坏、便于携带,加上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就算吃了好几天馕的两人也感觉不错。 因为主人家不肯收钱,张楠直接给了人家半斤重的一包绿茶当谢礼。 也不知道绿茶犯不犯忌讳,反正心意是到了。 还有两百六七十公里,估计到了且末的县城,两人总能找到点熟悉的食物。 在这里可不行:“上次”路过这里,张楠等人吃饭闲聊时得知,2001年这个乡才开通卫星电话,这才能相对方便的和外界,之前只能靠电台! 如今1987年,那就什么也别指望了! 开车出发,两人换着开,前150公里周围就基本上是沙漠了,后面那段路的两旁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不过还好,其中有的路段有些植被,这都靠着远处山下留下来的雪融水形成的河流:两人还竟然看到了一群野驴! 就算二十几年后这里的野驴也不怎么怕人,估计没偷猎的。 换成是在江南碰上大块头的野货,早就cao起上了,不过在这嘛还是算了大夏天你打头野驴干嘛? 虽然这里除了自己两个,别说车,连个人都不见! 4个小时厚,大片的绿色出现在眼前高大的,新种的胡杨林,还有密布的果园的农田,且末县的县城应该快到了,前方就是车尔臣河拐弯处形成的大片绿洲。 一到县城,立刻找住宿的地方:这年月你就别指望这里有什么宾馆,这里可是华夏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的界定中,艰苦地区中最艰苦的“四类-地区”! 直接就找县政府招待所,原本还想着如果工作证要是不管用,那就拿邱团长的条子。 结果根本没问题:这县政府招待所虽然很小,但87年这会有几个人没事来且末? 不过两人没打算用这里的铺盖卷,还是把睡袋搬进了房间,就借用下人家的。 双人间,条件简陋:就两个服务员,好心提醒张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