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暮山野草衔落日(一) (第2/2页)
沈阳守军不过万余,还请父汗下令,我愿统三旗人马为先锋,攻下此城。” 努尔哈赤毛发早已花白,却是精神矍铄,听了儿子的话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却将脸偏向了另一侧的一位黑瘦汉子。那汉子吊眉细眼,却不怒自威,看样子不过三十四五年纪,若是营中亲兵,自然会认得,这一位乃是努尔哈赤第五子——三贝勒莽古尔泰。 努尔哈赤道:“老五,喀尔喀那边如何说?” 莽古尔泰道:“莽格图(注:蒙古正蓝旗人,此时负责后金与喀尔喀各部联络)倒是传回了消息,都棱洪巴图鲁(注:炒花)虽对他好言相待,但内里却还是如前一般,希望我们先放了宰赛,他们方愿意相助。” 努尔哈赤闻言轻笑了一声,环顾众大臣道:“看来还是率泰说得对,万事都得靠自己,今次出兵不同以往,打下了沈阳,我们以后日子自然好过,打不下来,恐怕就连赫图阿拉都会待不下去了。” 前岁拿下铁岭后,他囚禁了被俘的宰赛,本以为有人质在手,蒙古人便会听命于他,却不想喀尔喀诸部表面和善,下面的人却屡有衅边,这其中自然有明廷怀柔的缘故,努尔哈赤也心知肚明。 尤其最近一年,各旗诸申因此损失颇多。但为了专心攻明,对蒙古诸部的小动作他也只能听之任之,无非是一味隐忍,不过如今看来,还是率泰这小子说得不错,最终还是要靠拳头说话。 这率泰是抚顺驸马李永芳的儿子,当初随李永芳一同投到大金,那时不过还是个才十岁的孩子。虽然后来努尔哈赤将自家孙女嫁给了李永芳,但李永芳带来的这个儿子却被他收在了身边教养,一如当年对待侄儿阿敏一般,连率泰这名字都还是他亲自赐予的。 这孩子倒也真不一般,前番萨尔浒一战,除了四贝勒外便数率泰的赞画最为得力。 莽古尔泰呵呵笑道:“父汗放心,熊蛮子一走,这辽东还不是任我等驰骋,今次定拿下沈阳,一雪前耻。” “岳托和硕托那边如何了?”努尔哈赤没有在意莽古尔泰的恭维,却对着代善大有深意地问到。 代善唯唯诺诺道:“前日李秉诚的三千人马为我军所败,如今已经龟缩城中,不过镶红旗攻城时被城上火炮猛攻,折损不小。”
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长子与次子,因是前妻所生,在代善续娶之后一直遭到苛待,去年硕托更是不堪忍受一度逃亡。 此事引得努尔哈赤震怒,代善不得不亲手杀了继室请罪,才得平息。但最后努尔哈赤还是剥夺了代善的汗位继承之权,又被责令分家,将他原领的镶红旗交给了岳托和硕托。努尔哈赤自幼受继母虐待,是以对孙子被继母虐待之事深恶痛绝,事情已经过去一年,还不忘时时敲打。 这次他有意让孙子历练,攻击奉集堡的除了镶红旗的二十余个牛录外,还另有两个儿子巴布泰和德格类的十二个牛录共计万余人从旁协助,坐实了要将功劳留给孙儿。 不过明军在奉集堡的精锐同样不少,是以他也并不觉得这万余八旗就一定能攻下此堡,总也算一番经历。 莽古尔泰却道:“有老七老十同去,攻下奉集堡想必不成问题。” 老十德格类是莽古尔泰的同母幼弟,向来知兵善战,去年随他一同攻掠沈阳以北的明军各卫所,立功不少,在他看来,这个阵容加上上万八旗正军,攻下一座小小军堡显然是志在必得。 但努尔哈赤的话却让他有些意外,“传令过去,只要将那边的尼堪军拖住便是大功,攻下沈阳,去打奉集堡的参战旗丁都赏半个前程。” “其实,孙儿有一事不明。”这次说话的是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这一位镶白旗主是他长子褚英的儿子,也是一直养在身边的。 “为什么要分兵?”听到问话,爷爷也换上了一脸慈眉善目呵呵笑道,像在孙子面前打着机锋。 “对,以我们的军力,若能集中一处,不是能更快打下沈阳么?” “这一点你就不如老八了,以我们的军力,就算强攻下沈阳,恐怕也会损失惨重,若是辽阳的明军北上,这结果便不好说了。” “城中的蒙古人不是答应了我们?”杜度又道,降夷内应此事在后金的高层中已经不是秘密。 “那些蒙古降人首鼠两端,当初能为些好处去归顺尼堪,如何又能叫人轻信,我们没分出胜负前他们是断不肯出手的,不然莽格图早就说动喀尔喀了,而且此番若真打下了沈阳,说不得那些人还会反咬我们一口。” “所以大汗要分兵?” “分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奉集堡攻不攻得下来不要紧,只要让尼勘首尾不能相顾,自乱阵脚便好,往坏了说,即便攻奉集堡不下,转去虎皮驿便是了。” “这也是率泰那小子说的?”杜度言语中透着不服。 但努尔哈赤全不在意,只捋了捋颌下白须,道:“说起来这孩子倒真让我每每意外啊。” “对了,今日怎么不见他在祖父身边伺候?” “他跟着老八去了前方。” 【参考文献】 1、《大明会典》 2、《明熹宗悊皇帝实录》 3、《晚明史》樊树志 4、《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5、《罪惟录经济诸臣列传》 6、《明史袁应泰传》 7、《贰臣传》 8、《明代木料计价和木材材积计算》何卫国 9、《明代辽阳碑志略探》李路华 10、《明代辽阳城主要建筑群平面结构与布局探析》杨馥榕、王飒 11、《石砫土司军事征调述略》李良品 12、《明代辽东镇防御体系之辽阳镇城研究》黄欢 13、《全辽志》 14、《播州土司和石砫土司的关系考证》葛镇亚 15、《建州考》陈继儒 16、《满文老档》 17、《蜀语》李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