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6) (第3/4页)
候 离家时,mama的期盼是扶手 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 回家时,mama的笑脸是扶手 我扶着它洗尽风尘慰乡愁 mama没了 我到哪儿去寻找 我依赖了一生的这个扶手 8 mama走了 我的世界变了 世界变了 我的内心也变了 我变成了没妈的孩子 变得不如能够扎根大地的一棵小草 母爱如天 我的天塌下来了 母爱如海 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9 mama走了 什么都快乐不起来了 我问我自己 连乐都觉不出来了 苦还会觉得苦吗? 连苦乐都分辨不出了 生死还那么敏感吗? 连生死都可以度外了 得失还那么重要吗? 10 慈母万滴血 生我一条命 还送千行泪 陪我一路行 爱恨百般浓 都是一样情 即便十分孝 难报一世恩 ——万千百十一 一声长叹 叹不尽人间母子情…… 我想起,我曾这么哭过的还有一次,是看北京卫视最年长的选手焦波演讲的时候。年近花甲的焦波是一名摄影师,历时30年为父母拍摄照片12000余张。他的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饱含着感人肺腑的夫妻以及孝子的深情。他说,他的爹娘是一对淳朴、恩爱的夫妻,尽管两人不免争吵,但在共同生活的72年里,他俩相濡以沫。正如他爹说的“婚姻就像钉子砸进木头里,再也拔不出来了。从小的夫妻到老亲。”我听着焦波动情、真挚的演讲,泪如雨滴。 我还记起,散文名家余秋雨先生写他的母亲病危的散文里的句子: “mama,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有些故事,只有您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mama,您知道吗?您有多重要! “mama,从20岁开始,我每次要作出重大选择,首先总会在心中估量,万一出事,会不会给您带来伤害。您平日的表情举止,都让我迈出了像样的步伐。如果您不在,我可以不估量了,但是,一切行动也就失去了世代,失去了血脉,失去了力量。” 我又想起,有一种说法:无论你有多大,你有没有兄弟姐妹,一旦父母离去,在这个世上你就成了孤儿,因为,由父母和自己形成的铁三角,已失去了两边,你就成为孤零零的一条边了。 我还想起,我听过同样催人泪下的一首歌。还有同样打动人心的台湾歌曲,源自一个收空酒瓶子的养父与他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的真实感人故事。 我更想起,我曾在不同时间保存有三组异曲同工的漫画:mama从小带自己吃喝拉撒睡的情形、mama变老的情形,mama到老得走不动了要拄拐棍,吃饭要不喂,认不得我是谁的情形,再到最后mama是一方土丘的情形;第三组是,mama好比一棵苹果树,只要她能,只要她有,竭尽所能,竭尽全力,无私奉献。她从小摘最好的果子给你吃,在树下歇荫;到长大了,没钱了,mama让砍枝去卖,让在树桩是坐息,到后来,mama要孩子将砍倒树干拿去做一叶方舟,送孩子远行……mama真正是“春茧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想到这里,我只好在心里默默地说:爸爸,谢谢您!爸爸,我爱您!您安我心安!mama,谢谢您!mama,我爱您!您好我更好!请让我尽我所能,为您尽一点我的孝心吧! S妈于2016年1月20日15:55 Smama: 我想起读过的两首诗: 第一首:你还在我身旁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第二首:何为孝 ——致所有懂孝道的人 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 病弱的父母,出力为孝。 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
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 勤俭持家的父母,勤快为孝。 病患的父母,悉心照顾为孝。 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 父母对你的期待,你能让他们如愿就是尽孝。 我们都会慢慢变老,趁现在还能孝顺父母,请尽心尽力! 永远爱您的QQ于2016年1月20日16:08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6年1月22日星期五 今天又是睡到自然醒来。手机收到QQ好友传来的: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在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告诉自己:努力,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越努力越幸运!没有实力,你拿什么维持你的亲情,稳固你的爱情,联络你的友情,靠嘴说吗?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仔细品味再三,我内心已涌动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接着,又看了来自心理咨询师微信群的美文: 静夜读书,一则禅门公案故事令我沉思良久。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 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木把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镐要挖到什么时候呀!” 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是不巧,我的斧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