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无声的支持 (第2/2页)
其实李庭芝早就嗅出了味道。 皇上一味的求稳求和,压根不想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么多年过去,朝廷早就灭绝了打回北方、收复京城开封的想法,能够稳住临安府城,就算是阿弥陀佛,几年前的钓鱼城之战与鄂州之战,曾经让皇上与朝中大臣惶惶不安,甚至想着再次迁都,如此的志向,怎么可能支持吴邵刚收复成都府城的行为,怎么可能会惹怒蒙古鞑子。 百年之前的岳武穆,其遭遇尽人皆知。 吴邵刚恐怕也要遭遇这些方面的问题,只是收复成都府城乃是值得高兴的好事情,皇上与朝廷不好发作,再说这也是成都府路军马经略使刘元振主动发起的进攻,吴邵刚不过是被动应战,总不能够说不能够打败蒙古鞑子。 恐怕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心理,让皇上与朝廷不知道如何处置这封奏折。 李庭芝有些失神,他想到了吴邵刚的志向,也想到了吴邵刚的诸多分析,看来吴邵刚看问题是很准的,对皇上和朝廷也是没有抱什么希望的。 贾似道咳嗽了一声。 李庭芝抬头,看着贾似道,不紧不慢开口。 “既然王爷如此的信任,那下官就实话实说,吴邵刚收复成都府城,这是巨大的胜利,朝廷理应表示明确之态度,予以赞赏,至于说失去了成都府城,以及军马经略使刘元振被斩杀的事宜,是不是会激怒蒙古朝廷,那也是说不准的事宜,若是不出意外情况,忽必烈恐怕会派遣大军前来围剿。” 贾似道的眼睛里面射过了一丝的精光,李庭芝说到最为要害的地方了。
“下官认为,吴邵刚既然能够率领合州御前诸军打败蒙古鞑子,那就应该要想到后面可能会发生的诸多事宜,就应该有所准备,其奏折之中,没有要求朝廷派遣大军,亦未要求拨付粮草,那朝廷可以应允,如之前一般,让吴邵刚继续负责潼川府路和成都府路的事宜,从王爷的角度出发,下官认为可以拨付一定的粮草。” “吴邵刚在奏折之中提出之要求,下官认为可以应允,这也表明了朝廷之态度。” “为以防万一,下官建议,朝廷可派遣使者前往泸州府城,一旦战局出现变故,则可以代表朝廷想方设法予以挽回,做出一切有利于朝廷之决定。” 。。。 贾似道的脸上,终于露出较为舒心的笑容。 “李兄认为,这个使者派遣谁去合适。” “这个,下官就真的不好建议了,还请王爷做出决定。” “嗯,李兄为难,我能够理解,此事就不勉强了,对了,我听闻李兄大公子和二公子同时考中举子,准备要到各地去游历了。” 李庭芝看了看贾似道,不慌不忙的开口了。 “的确有这样的想法,两个犬子不争气,未能高中进士,下官也想着让他们出去见识见识,不要死读书了。” “不错,李兄此等的想法很好,我看这样,就让李兄的大公子与二公子到潼川府路以及成都府路去看看,如何。” “好啊,王爷这等的建议,下官也觉得可行,身为我大宋之举子,自然是要共赴国难的。” “李兄说得好,那此事我就来安排了。” 李庭芝看着贾似道,点了点头。 按照大宋朝廷之规矩,举子也是可以入朝为官的,只是机会很少,既然贾似道开口如此说了,那肯定是想着派遣李润和李辰孙到潼川府路去做官的,当然也不可能做什么大官,顶多也就是司马一类的辅助性官员。 其实派遣李润和李辰孙前往潼川府路,这是李庭芝的意思,他已经体察到吴邵刚的能力与雄心,既然对吴邵刚表示了支持,那就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态度,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去,就是最好的态度,吴邵刚见到这一切,肯定会明白其中意思。 至于说朝中的局势,李庭芝自然会关注,更是会为吴邵刚争取到应得之利益。 三天之后,皇上的圣旨与枢密院的敕书下来了。 李思琦出任潼川府路防御使,兼任泸州府知府,陆秀夫出任潼川府知府。 吴邵刚以四川制置副使的身份,兼任成都府路防御使、成都府知府,监管潼川府路的诸多事宜。 李润和李辰孙皆出任成都府司马。 枢密院令户部调拨二十万石粮食,赏赐给合州御前诸军,对其作战取得之胜利表示赞赏。。 a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