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技术 (第3/3页)
区,刘宏最后叹了口气,现在的帝国还不够强,眼下就只有先着眼于凉州地稳定问题。 半个时辰后,刘宏出现在了内阁省,现在他觉得是时候和七位宰相谈一下一些平时被人忽略的问题了。
“这是朕让华佗等人写得一本关于防治瘟疫疾病的书籍,朕希望能在各地得到推广。”刘宏让身旁地宦官将华佗等人写的书籍一人一本到了七名宰相手里。 七名宰相很快翻看了起来,对于里面诸如水要煮开了喝进食前要洗手等等都是一头雾水。不过当他们看到华佗等人在其下注释的原因时。都是皱起了眉头,虽然他们不太懂华佗他们所写的致病之因。不过很显然如果按照他们说得那么做,普通百姓得病的几率会下降不少,再加上这样做似乎也没什么坏处,因此几人都是同意了下来。 “拿上来!”刘宏再次让宦官拿上了准备的事物,两个红色的托盘里,放着用棉花纺织出的棉布和制作地御冬棉袄。 “这是驯化地西域野棉花所制的棉布和棉袄,朕希望从明年开始可以在各地大规模地种植。”刘宏让宦官将棉布拿给了七名宰相面前。 很快,七名宰相就意识到面前这种棉布对帝国的百姓意味着什么,这种布匹完全可以取代原有的麻布,而且其制成的棉袄也能让帝国的百姓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对于七位宰相来说,将中原过多的流民迁徙到帝国的南北两端是解决帝国目前危机最好的办法,而对于帝国来说,向幽州和辽西地区移民无疑是稳固北疆的政策,比起移民南方更具备多重意义。 “陛下,此种棉花产量如何?”杨赐等人立刻询问了起来。 刘宏倒是没有亲自解答,而是让负责农业研究的几个学亲自来给几位宰相解释,而这种方式几乎也成了内阁省讨论事情的惯例,太学各学科的学几乎都挂着博士的头衔,一旦宰相们遇到某些问题,认为底下的技术官僚不牢靠的话,可以随时征召问答,而刘宏则在自己身边也保持着一支专业的学团体,轮流在宫内当值。 在几位农业学的解说下,七名宰相虽然对棉花的产量略有不满,不过既然这些学已经说了,他们会继续改良品种,而且其产量超过原本的丝麻,也足够让他们通过在各地推广棉花种植的政令。 刘宏再次让宦官拿上了准备的东西,而这一次居然是产自南方的菘菜,对于七名宰相来说,这种菘菜他们也不是太陌生,至少天子曾经宴请他们用膳时,尝过这种南方的蔬菜。 “除了棉花,太学的博士们还培育出了新的菘菜,可以在北方种植,若是贮藏在地窖的话,可以在冬天也吃上这种菘菜。”帝国北方的冬天一向缺少新鲜蔬菜,对刘宏来说,要提高人口素质,吃这一块就必须抓起来,以帝国现在的现状,让普通人都能吃上rou食似乎不太现实,但是蔬菜和水果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哦,这种菘菜能在北方种植了。”对于尝过菘菜味道的宰相们来说,天子的这个消息似乎更让他们动心。 “不错,现在农学院正在培育更多的新作物。”刘宏点了点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不能解决的话,他还谈什么扩张。 “所以朕希望能在今后加大对太学的投入。”刘宏看着七名宰相道,现在他已经将国库和内库分开了,今后帝国的税收都将由内阁省进行支配,而他私人的收入则归入内库,如果他要营造宫室和非国家工程,一律自己掏钱。不过就目前而言,都是刘宏在用自己的钱在补贴太学各学院的研究经费。 七名宰相倒是没有犹豫,自从建宁以后帝国的国政持续好转,帝国税收每年都有盈余,由于天子不像前几位皇帝那样喜欢营建宫室和奢华的生活,再加上国库和内库的分置,让现在的国库里也是有一笔小钱,拨给太学一些倒也无妨。更何况七名宰相也心知肚明,天子让他们同意拨钱给太学也不过是做个姿态,以表示朝廷对太学各种研究的支持,私底下太学最大的研究经费来源还是天子本人。 虽然不知道天子名下开办的各种工坊的收入有多少,但是宰相们很清楚,天子绝对是帝国最有钱的人,而且其财富正在与日俱增,帝国每年的税收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天子名下的各种工坊和商铺上交的,对于天子这种公私分明的做法,他们也很是倾佩,事实上在帝国内部,不少豪强都是大商人,只不过他们同时是大地主,而且没有入市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国里被歧视的商人阶层只不过是那些入了市籍的小商人而已。因此宰相们对于天子实质上参与经商这件事也并不是太抵触,再加上现在太学里开了管子一门,而这位被孔圣夸赞的能臣其学说就是讲商业和经济展的。 继续谈了一些技术问题后,刘宏离开了内阁省,说实话,七名宰相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超出他的预期,让他省了不少力气,同时也让他对帝国目前的学术氛围有了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他所推动的技术革新似乎统一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旗帜下已经初见成效了,至少务实的帝国官僚们不再轻视各种技术的展,而太学里的预备官僚们也开始有相当一部分在向技术官僚转变,在职的地方官吏们也开始重视起农桑类的技术书籍,现在的刘宏除了农桑和医学类书籍,对于其他的技术类书籍依旧进行着严格的控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