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狗 (第1/2页)
南浔四象八牛 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都以湖丝发家---《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形成产业---《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南宋湖丝已出口国外,《嘉泰吴兴志》载:“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间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张颂贤(1817-1892),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字竹斋,祖籍徽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