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这就是生活 (第2/2页)
三口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凭什么 拽自己身边?所以来巴黎的第二天大山便提出想游——如果只是他与董洁两个小孩子独身在这个陌生的国际都市里走动姑父一定不肯。最后兄妹俩请了姑父他们相熟地一位当地人做导游。如此他们便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这个时尚地大都市并没有给大山带来一点心理上的压迫感。北京之于巴黎当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差别与大山打小长大的山村和北京的差别比起来却是小的不够看。从山村苦娃娃一脚踏进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矮人一头现在当然就更不会了。 有时候让导游带着也去一些普通街区走走观摩一下普通法国人的生活。不愧是时尚之都世界地时装中心。虽然时值冬天巴黎的年轻姑娘打扮的还是非常靓丽。里面穿春秋装甚至是夏装外面罩一件外套做如此装扮的年轻女孩比比皆是。巴黎咖啡馆极多从旁边经过。总能看到许多人坐在咖啡馆里悠闲地品尝着咖啡的香甜。“法国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他们喜欢也很擅长在烦躁的都市中享受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什么都没有生活本身来得重要。”大山渐渐也明白了姑父对巴黎的评价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经常说的“‘c’est1avie’”。 不知不觉就到了农历春节。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节日这一天对法国人当然不具备一点特殊意义。 一一给长辈们打长途电话拜年。放下电话大山忍不住对董洁说道:“咱们家那边现在过节气氛正是最浓的时候吧?” 小孩子没有不喜欢过年的。璐地失落感比大山更重嘴里一个劲的念叨着往年这个时候家里会怎么怎么热闹。她的父亲不忍见女儿一脸失望于是提议道:“这样吧咱们去十三区的唐人街走走。” 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几乎每一个人烟密集的地方都有中国人生活地足迹。 巴黎也一样。 背景离乡人在海外的中国人习惯把同胞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唐人似乎是这些人在他乡的天涯游子对自己更认同的一个称呼。
在巴黎居住的华人相对还是比较分散的有不少区也有一些中国店或小市但十三区因其规模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唐人街。每到农历新年这里总会热闹一阵华人协会或商会组织一些舞狮或舞龙的游行在鞭炮声和空气中的硫磺味里乡愁会或多或少地少一些。 唐人街这里地建筑有被同化的异国的味道也有已经走入历史深处的古风的遗留简化了的雕栏画柱是上个世纪海外游子留到今天的手笔。后人或者无意也或许有心保存下来许多有年头的建筑。街道两旁几乎每家店前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块字”写成有些也顺带粘连着法语翻译;不少建筑的格局仿造中国传统样式建造几家比较大的店铺甚至还雕梁画栋非常讲究古意颇为昂然。走在其间不免让人疑惑:这是拒斥历史进步还是彰显古老遗风?饭馆酒肆前悬挂的酒幡幌子在巴黎的微风中飘扬仿似中国古装片的布景。 姑父看到大山驻足观望满脸的好奇半开玩笑的解释道:“看见了吧这才叫突显中国特色呢!好多外国人到这里来冲的就是这个。”说着指了指正随风飘舞的小“酒幡”。 置身其中不时与迎面走来的黑黄肤容貌者擦肩而过普通话以及听不真切的粤语像滑润的鱼湿漉漉地在耳边游荡。有时尽管心里知道这是在国际大都巴黎大山却还是有种身处国内街头的错觉。 姑父与一位坐在自家大院前的一张摇椅上的老人打招呼。“一位要好的同事和这位老人是亲戚关系老人开了一家饭馆大家时常过来吃慢慢就熟悉了。” 姑父做过介绍兄妹俩很感兴趣的与老人攀谈起来。 “我们这些人被有些外国人叫做国际乡巴佬。” 坐在摇椅上悠闲自在的很健谈的老人家说。他们这一辈的人多半是战争年代因为种种原因移居到了这里漂泊天涯的日子里求的不过是一份安稳些的生活。时至今日许多人连法语都不会讲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于这个地区好在自己人经营的各种日常用品的的小店也齐全生活上倒不觉得有啥不方便。书店里金庸和梁羽生等著名大家的武侠小说和中文书也有得卖日子久了恍惚中似也淡了他乡为客的感觉。 “也很想家啊这人啊年纪大了总是想起年轻那阵儿还有小时候的一些事儿。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惊吓印象慢慢淡了倒是一些温馨的小事时时想起让人念叨了一遍又一遍。记得从前家门前有条小河夏日里合小伙伴一起光屁股到河里戏水、摸鱼累了河边青草地上一躺别提多舒服了。还有门前两棵高高的榆树每到榆钱一串串挂满枝头的日子蹭蹭猴子一样爬上树捋着青香的榆钱大口的吃一边折下枝条扔下树下回头收拾回家等着mama做一顿香甜的榆钱饭……” 回不去的人生里温暖的只有记忆了。“回不去喽熟悉的人都没了想聚也没得聚现在至少有个念想真要回去看看物是人非甚至人和物都变了白白添一场伤感。这里”老人拍着自己胸口道:“这里记着就行啦只要我活着一天故乡就活生生留在这里……” 饱经忧患的老人长叹里有着无奈和追忆也有豁达和释然。大山拉着薰洁跟老人告别走出了唐人街蓦然回头望但见夕阳的余辉给古老的唐人街另添了一种沧桑一种时光缓缓走过后沧海桑田的历史的厚重感。“回不去喽回不去喽……”耳边似乎还萦绕着老人一声声长叹回声般在夕阳下、在他脑中一遍遍回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