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起疑 (第2/2页)
象征着团圆。” 尉迟宝林道:“什么团圆不团圆,只要好吃就行了。你年纪不大怎么跟学堂里的老先生似的,象征不象征的。” 李承乾鄙视的看了他一眼说道:“这个寓意很不错,月饼美味,又象征团圆正是适合中秋佳节。” 郭宇道:“师傅说月饼就像月亮一样圆,是月亮里的嫦娥因为寂寞,渴望团圆所以才做出了月饼,我师父还为此做了一首长短句。” 李承乾道:“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宇儿,你把那个长短句念出来给孤听听。” 郭宇想了想,朗声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想到世间竟然有这样的诗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只可惜不能见一见你师父。”李承乾兴奋的说道。 李震说道:“确实是好词,这首词一出,恐怕词的地位也会提高不少,宇儿的师父定然有惊人之才,宇儿好福气,竟然能有这样一位师傅。” 李承乾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宇儿,这月饼能放多长时间不坏?” 郭宇道:“这样的天气放个十天半个月没有问题。太子哥哥应该是想让我做一些,然后送到长安去吧。” “就是这样,宇儿真是聪明的很,多做一些月饼快马送往长安给父皇母后尝尝,再把这首诗词送去,宇儿现在就去做,命人多做一些,我去写奏章,今晚快马加鞭送往长安。”郭宇一听就出去把厨娘全都叫来,每人赏了一两银子,让他们立刻制作月饼,子时之前,便做了七八十块月饼,李承乾命人快马加鞭加鞭送往长安,还好里长安不远,快马赶去不过两天的路程而已。
长安,太极殿中,李世民端坐正中,对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说:“太子从兰州让人快马送来一种吃食,名为月饼,诸位爱卿尝尝看。”说着便有人端着盘子过来,走到各大臣身边,没人拿了一块,吃了起来。 李世民道:“诸位爱卿感觉如何。” 长孙无忌道:“此物甚是美味,臣从未吃过。” 房玄龄也道:“此物名为月饼,又圆如月,美味异常,又值祭月之日,此物应该是和中秋有关。” 李世民道:“房爱卿料事如神,我这里还有一首长短句,诸位爱卿也看看。”说着有一个太监把一张纸拿给了长孙无忌,长孙看完递给房玄龄,待众人看完之后,李世民道:“诸位说说看。” 长孙无忌说道:“这首词落笔潇洒,舒卷自如,境界高远,与以往诗体不同,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孔颖达站起来道:“陛下,此首长短句与以往诗体不符,圣人从未有言,于礼不合,于法不容,是对圣人的亵渎,请陛下严禁作此长短句。” 房玄龄道:“孔大人言重了,一首词而已,怎么能说藐视圣人呢,前人没有,为什么后人就不能有?像楚辞汉赋,孔孟之时也没有,圣人也未曾言,时不时也是对圣人的亵渎?” 孔颖达道:“此种诗体长短不一,暗合歌律,与歌姬口中所唱之词相似,此长短句一出,青楼等****之地必定争相吟诵歌唱,有才华之人难免受其诱惑,争相去做长短句,而诗歌一道恐怕就此没落,还请陛下三思。” 长孙无忌道:“孔大人,自科举以来,读书人与日俱增,然而相对整个大唐来说还是少的,这种长短句既然能够唱出来,便与记诵,对大唐学子和那些寒门世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陛下,不知此诗是何人所作,此诗体一出,定然利于圣人之言传播而出,我大唐读书之人定然成倍增加,此人是我大唐的功臣,应该重赏。” 李世民道:“此人已经死了,就是那个小郭宇的师父,中秋之日,郭宇做出月饼,还有他师父的这一首新体诗。” 房玄龄道:“就是那个发明曲辕犁的小子?” 李世民道:“正是,我本想等到他说的红薯种出来之后再封赏的,没想到这小子也太能折腾,时不时搞出点东西来,听说还把尉迟恭的儿子尉迟宝林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长孙无忌惊奇道:“那郭宇不是个五六岁的小娃娃吗?怎么可能打得过尉迟宝林?” 李世民道:“这是太子亲眼所见,而且这小子还送给太子一瓶伤药,名为云南白药,产于南方,不过那个瓶子甚为怪异,非金非铁非银非瓷,只需轻轻一按就能自动喷出白雾,涂于伤口,送给尉迟宝林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名为背包的东西,是用布匹所做,不过是从未见过的布匹,结实异常,送给李震一把小刀,所用钢铁我大唐还没有见过,那刀用的时候能够伸展开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上面还有锯子牙签,更奇怪的是还能发出亮光,向蜡烛一样。”下面坐的十几位官员个个惊讶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李世民看到众人都没有回答,听了一会说道:“我已经命人把李绩招了回来,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侄儿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