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十二章 军事学院 (第2/3页)
历朝历代地言官虽不乏忠直之士,也有不少人借谏成名,李隽深知其中的厉害,对于这种人是杀不得的关不得。非常让人头疼。 李隽开始是好言相劝,给他们讲道理。要他们顺应时代的需要,与世推移,而他们死死不松口,硬是要摆出一派死谏到底的架势。李隽叫人送吃送喝给他们,他们不吃不喝,决定是死撑到底。 这一来,李隽决定改变策略。对他们说:“你们一共八个人,才一口棺材,给谁用?朕就成全你们,给你们每人一口棺材,还是上等红木的,让你们死后也不叫冤。”马上叫太监去棺材铺买了七口棺材来,往他们面前一放,李隽对他们道:“你们要跪就跪到底。不准吃不准喝。你们给朕听好了,你们可要坚持住,倒在地上的就敛到棺材里去,抬到乱葬岗埋了就是。”手一摆,段干木带着一队侍卫过,打算一丝不苟地执行李隽地命令。 这些言官真是了不起。大有古人遗风,一跪就跪了两天两夜,都是直挺挺的,没有倒下来,李隽不得不佩服他们地毅力。可是,李隽的钦佩之情很快就没有了,第三天早上李隽得到段干木的报告,说这些言官已经于头天晚上天黑的时候偷偷溜走了。 得到这一消息的李隽真想大笑,心想:“棺材的威力也太大了,居然把这些不怕死的言官给吓跑了。”这也很好理解。这些言官肯定是坚持不住了。才偷着跑了,要不然一下晕倒在地上给段干木他们钉进棺材活埋了。那罪不是受大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来劝阻李隽进行改革,李隽大力推行他地改革计划遇到的阻力小多了。列入李隽改革计划头一顶的就是把南宋的军事实力再次提升,这军事学院自然是要首先成立,马上开学,对军官进行培养。 李隽转过身,面前学员们,开始了训话,道:“各位学员,各位教官:朕正式宣布大宋皇家军事学院成立!”他的话给一片热烈的掌声打断,这掌声之热烈只要不是冷血动物都听得出来。 这也难怪,自从李隽来到这个世界,他推动南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南宋打出一个中兴的局面,虽然这路还很长,但是现在地南宋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朝中大臣,还是军人都可以扬眉吐气地说一声:“大宋朝有希望了!” 能够看李隽一眼,听他讲话已经是三生有幸的荣光之事了,更不用说李隽的话音富有磁性,铿锵有力,很能振奋人心,由不得他们不鼓掌。要是按照原来的礼节,他们应该山呼万岁,再磕上几个头才对,李隽对动不动就要人磕头山呼万岁很是反感,就要他们鼓掌,没想到大臣们居然喜欢上了这种快捷省事的表达方式。也许,是他们怕膝盖疼吧! 等掌声停下来,李隽望着满脸喜气的人们接着道:“在这个让人高兴地时刻,我只有一句话送给大家,那就是希望各位学员在这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为大宋朝立功!为华夏立功!” 要是换个喜欢大言炎炎的人在这时肯定是会长篇大论,来上一通大道理,李隽是个务实的人,他一直奉行与其长篇大论占用别人的时间,不如简而约,长话短说,给将士们多点时间学习。这样的话,比空谈万言的效果要好上无数倍。 话语虽短,其效果却非常明显,比适才更热烈的掌声还要响亮,还有惊天动地的万岁声。 一轮红日正爬到头顶,把他地温暖与光明撒向人间,大宋朝地未来必然美好,如日中天! > “好好好!太好了!真是神奇!太不可思议了!”如此与众不同的叫好声出自李庭芝,文天祥。廖胜功,柳河子,郑静和,高达,张珏,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黄永善之口。这些文武大臣哪一个都是见多识广。一生之中经历过大风大浪地人物,等闲事物哪里放在眼里,更不会叫好,还是这般非常兴奋地大叫,好象天上掉下黄金似的不可思议。 这也难怪,谁叫李隽正在表演一种绝技,说是绝技仅仅是对古人而言。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只要手脚没有问题的人都会做的事情:骑自行车。 李隽正骑着一辆刚生产出来的新自行车上,时快时慢,时而在平地上,时而从石头上飞过,时而平稳前行,时而把龙头一提。飞起来。中国号称自行车王国,据统计有好几亿辆自行车,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是有一辆自行车已经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了。李隽自然是没有少骑自行车,技术还很不错,这一骑得兴起当然是放开了手脚大干,不把李庭芝他们唬住才怪。 对于这些古人来说。两个轮子就能跑起来,着实有点难以想象。在古代,虽然不乏想象之事,曾经有人梦想象鸟一样飞行,还特地做了鸟翅,结果是摔得很疼。李隽如此精湛地表演要他们不想叫好都不得,谁叫李隽又上演了神奇的一幕呢? 李隽一个急刹,一下就停了下来,说停就停,一点征兆都没有。李庭芝他们又是一片叫好声。对于他们来说。自行车实在是非常神奇地事物了,能够跑起来就够让他们吃惊的了。李隽说停就停,好象骑着一匹快马飞奔突然停下来一样,没有过硬的技术是难以办到的,这是他们的想法,不自禁地叫好。 他们的采声给的得确实有点让人不太好说,现代社会在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人来,骑得也不比李隽差到哪里去,至少急刹一下,说停就停没有问题。这不能说古人不智慧,只能是这事物太也新奇了。 “不错,不错,很不错,结实,好骑。”李隽赞不绝口。 李隽地话音才一落,黄永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