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返京述职 第三百二十章 边令诚的暗示 (第2/2页)
高力士是深知李隆基的心思天宝八年李林甫在绝境中能翻盘除了杨国忠自己处事不当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李隆基没有被抓到他真正的把柄但此回却不同了当年李适之被贬黜不就是李林甫死抓住柳升案不放先牵出了京兆尹韩朝宗再利用韩朝宗扳倒了李适之吗当时他李林甫还在朝堂中大喊朝官获罪荐者焉能事外 如今他李林甫地把柄出来了一直冷眼旁观的李隆基焉能放过他尤其是现在杨国忠从州县历练回来正是李隆基想动李林甫地时候安禄山便凑趣地送来一个枕头。 果然李隆基的怒气忽然平息了他象是想到了什么眼光闪烁慢慢地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回头对鱼朝恩吩咐道:去将杨国忠给朕叫来。 停了一下李隆基便将此事暂时放下想起适才高力士之言边令诚回来了这也是他急着想见之人他瞥了高力士一眼冷冷道:去把边令诚给我找来 高力士见李隆基去找杨国忠心中暗暗叹息此关李林甫难过了但他已经瞒报在先手就不能再长了便低头应了一声匆匆去了。 房间里很静李隆基眉头紧锁右肘支撑在龙案上轻轻按揉着太阳xue这一年多来他听了太多的好消息西域大胜盐税满库但今天突来地消息却一下子将他敲醒了天下并不太平。很多人很多事都在隐瞒着他。甚至包括他最信任地高力士。 李隆基忽然心烦意乱。其实他也知道天下并非总是歌舞升平。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治理江山的难一个土地问题就困扰他几十年诏书不知下了多少都沦为一纸废文还有军费这几年自己手上批出的军费有多少。数都数得过来。 关键是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理政他更关心的是他地皇位越到晚年。他地警惕性越高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甚至自己地父皇哪个晚年不出事这仿佛是他李氏皇族的宿命他大半精力在杨贵妃身上。而剩下地精力也只能全部防在如何防止宿命重演之上。 他不仅要防子嗣夺位现在还要考虑权臣篡位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权之人更要加倍防范。本以为一切在握。但今天李献忠之事却让他意想不到看来自己是太掉以轻心了必须得多留一些神才是。李隆基暗暗打定了主意。 至于北逃地李献忠。罪不可恕须派一员合适地大将将其捉回李隆基略微想了想便提笔在安禄山的奏折上写下了程千里三个字. 皇上老奴在 轻柔的应答声打 隆基的思路他抬起头眼前出现一张又黑又瘦地脸干裂。仿佛被风干的茄子李隆基霍然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不由自主地揉了揉眼睛半天才从此人脸上看出一点边令诚从前的影子。
数年未见他竟成了这副模样原本对他的满腔怒火一时烟消云散毕竟是自己的家奴对自己忠心耿耿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贪财怕死这些小节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李隆基默默地看着他半天才和颜悦色地问道:朕来问你你对高仙芝与李清怎么看 边令诚一愣他原以为皇上会因为自己两次大战都躲在后方不前而大雷霆心中紧张而焦虑不料皇上似乎并不打算追究自己地责任他心中异常感动慢慢跪倒在地低声泣道:老奴有负圣恩特来领罪 李隆基摆了摆手略有些不耐烦道:你有没有罪朕很清楚先回答问题。 是边令诚抹去眼泪他想了一想道:在老奴看来这二人在行事手段上并无区别高仙芝屠拓折城李清杀尽葛逻禄人皆是一般的果断狠辣对待下属也是恩威并施以收其心但二人在两个方面确实又大不相同。 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西域诸国与大食的态度高仙芝对西域诸国是以主待仆以征服者的姿态向下俯视而从不考虑他们地感受老奴与他呆了多年了解他甚深他从来都蔑视大食在他眼里大食不过是另一个康国或石国罢了。 说到此边令诚的眼中闪出一丝敬佩他道:李清的眼光却比他看得远从一开始他便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和一个什么样的对手作战他似乎很清楚大食的底细老奴几个月前曾在他的大帐里见过一个沙盘大食地诸多城市与罗斯的距离大食现在的主要目标或是对手是谁大食军作战的特点皆在沙盘上标注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备战非常充分仅箭矢就打造了五十万支知己知彼老奴以为这是李清能以少击多最后战胜大食人的最重要原因。 李隆基微微点了点头笑道:说得不错看来你还是有点眼光那他们的另一个不同是什么 另一个不同. 边令诚忽然有些迟疑他眼角余光向两边一扫除高力士坐在下研墨再无他人他一咬牙凑近李隆基低声道:此二人另一个不同便是在对皇上的态度。 哦李隆基忽然有了十分的兴趣他微微瞥了一眼高力士忽然想起刚才那本奏折便对他道:你去给贵妃说一声就说朕中午不回去用膳晚上再陪她。 是老奴这就去。房间。 你说吧他们二人对朕地态度怎么不同 边令诚深深吸了口气沉声道:从表面看高仙芝嚣张跋扈擅自在龟兹接受小国朝贡而李清却事事克制并勒令西域小国每年来长安向陛下朝贡谁忠谁jianian似乎一目了然但老奴与他二人相交皆深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说下去李隆基地眼睛渐渐冷了起来。 老奴以为此二人表现迥异的原因其实是他们各自的经历不同高仙芝长期驻守边陲从未在朝中为官官场上那一套他知之不多所以很多小节上不注意率性而为让人诟病;而李清则不同从太子舍人到户部侍郎他是在官场上打滚的人怎会不懂得可为可不为所以老奴以为高仙芝是什么人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但李清心中的真实想法老奴至今也看不透这才是可怕之处。 你是说李清心口不一吗李隆基有点不相信地追问道毕竟李清在他身边多年他还是对其了解一二否则也不会让他做安西节度使。 老奴倒不是那个意思边令诚敏感地察觉到了李隆基口气有些不善急忙进一步说明道:皇上只让我对比李清与高仙芝所以只是将两人相比较罢了两人其实都不错但如果一定要将他二人对朝廷对陛下的忠心程度比个高下老奴个人还是更倾向于高仙芝。 边令诚的话使李隆基心中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虽然他并不完全赞同边令诚对李清与高仙芝孰忠孰jianian的评价但今天和边令诚的一席谈话却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了他那就是看人不能只看表面他想起了李献忠的叛逃之前根本就没有半点征兆却突然生了。 李隆基慢慢走到窗前凝望着远空他想到了那些手握重军的大将: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李清封常清他们会不会也象李献忠一样突然做出让他完全预想不到之事呢 过了良久他低低地问边令诚道:你在边疆多年有没有想到过什么办法可以防止边关大将的造反。 老奴不好说。 说李隆基霍然转身眼睛紧紧盯着边令诚厉声令道:此时不说更待何时 边令诚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其实老奴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轮换制边关大将三年换一个地方任职千万不能让他在某一个地方做得太久了。 李隆基一呆他忽然想起了安禄山他做范阳节度使竟不知不觉已经十几年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