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4章 超强全新内燃机,合作基调 (第1/2页)
马自达的.3L排量的转子发动机,有两种参数! 一种是5K功率,205马力和2N的扭矩! 另一种更高,70K的功率,马力提高到了23,扭矩是一样的2。 这两种参数,在当时都是不可思议的强大数据,远远高于相同排量的活塞式发动机,所以也不难奇怪,马自达当年RX上市的时候,能吸引许多人不在乎这种发动机的寿命以及维修不变,依旧购买这辆车! 同一款发动机,参数的不同,就是因为发动机调教的不同! 低功率版本是因为转速更低,最大功率转速是7500转,而第二种高功率版本的最大功率转速达到了惊人的200转。 扭矩一样,是因为最大扭矩转速都是一样的5500! 这就是转子发动机的优势所在,发动机转速极高,自然能输出更大的功率,几乎是同等排量的活塞式发动机的两三倍。 同样,油耗也更高! 可是,马自达的这款发动机在王钧的这款借鉴了外星机械设计的发动机面前,又显得不够看了! 王钧的这款发动机排量更小,是.2L的自然吸气双缸发动机。 可转速却是达到惊人的一万转以上,而这还不是最大功率极限转速数据,当即将达到极限的时候,转速骇然达到了一万四千转左右! 这个转速输出的最大功率更是有惊人的350K,马力直接突破470,而在000转左右能输出最大扭矩,扭矩突破到了420左右! 实验室内的所有人看到测试仪器上显示出的一个个数据,都是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除了王钧心中有些概念,对此没有多么惊奇之外,其他人对此都是不敢相信。 这可是.2L的小排量双缸发动机呀,就能输出如此高的马力? 这几乎比活塞式发动机的3L左右的V型六缸自然吸气的发动机都要更强一些了,更是比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强了一倍以上! 而这就是更高的转速带来的动力提升。 当然! 相应的,油耗也会提升,虽然没有达到马自达转子发动机的双倍油耗,可是也提升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比活塞式发动机就高了更多了。 而还在大家的接受范围之内,毕竟要想发动机转的更快,做更多的功,那么自然的就要给人家吃更多的油。 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就是这个道理。 可王钧早就有这个考虑,所以暗中准备了一些后手,不过这个要等这款发动机正式准备上市的时候,他才会逐渐的实现和公布,到时候或许又是一个震惊世人的信息! 嗡嗡嗡…… 嗡嗡嗡…… 发动机依旧在保持着高转速,宣示着自己的优秀。 对摩托车发动机来说,动辄上万的转速已经是常见了。 但是,对于汽车发动机来说,上万的转速依旧是极其高端的技术,起码国内暂时是做不到的。 一般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汽车,发动机都是在五六千转左右的时候输出最大功率和扭矩。 当年丰田打造LFA跑车的时候,发动机提升到一万转速以上之后,没提升0单位以上的转速,整个发动机的成本就是成倍的提升,可见其中的巨大难度,所以并不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仅仅是证明了自己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不过,这在王钧这里又不是什么大难题,因为他有更先进的设计,同时还有更好的合金材料。 在场等人都是震惊不已,赞叹声此起彼伏! 彭华兵:“这发动机要无敌呀!” 胡飞:“太牛了,如果能以这个发动机技术造出一辆跑车,绝对酷炫!” 彭友华:“如果能加装更多的汽缸,动力提升会更惊人!” “这还是没有加装增压的前提,如果再增压的话,那才吓人!” …………… 廖工到底是最专业的人士,所以激动之后冷静下来,眼神直盯盯地看着那发动机机身的材质,以及那一个个精妙的齿轮比,然后很有深意地看着王钧说道:“王教授,我听有朋友说起,你在材料领域也颇有研究?” 发动机的一些大众型的设计并不是什么秘密,可难度就是在材料上! 国产发动机为何到200年左右才完全能量产化?就是因为那时候才能制造出能大规模制造发动机的合格金属材料,而这仅仅是2.0的发动机,更大排量的发动机对材料以及机械设计要求更高,暂时国产车企还没能力制造出来,更没有合格的量产材料。 理查德听了廖工的话,眉心就是直跳,因为只有他知道,这次实验室内制作这款发动机的所有材料,都是王钧自己带来的,只有无关紧要的零部件是用的实验室内的高端金属材料,可就是这种实验室的高端金属材料,在这款发动机上也只能用在非关键部位,不然绝对承受不住。 所以,他此刻也明白过来,其实这款发动机最大的秘密或许就在这材料之中。 毕竟,奇妙的设计只需要灵感就能出现,可是要实现奇妙的设计,就需要实打实的工业基础了,不然就没有实现灵感的材料。 这也是中国在重工业领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因为材料领域的积累太少了,在汽车以及航空发动机上的发展就会很缓慢,现在这已经是阻碍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了! 这是没有捷径的道路,只能不断的投钱去一点点积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不可能几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除非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会将现成的材料技术交给你,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然,鉴于一汽旗下的红旗投资五百亿最终造出了一个让几乎所有老百姓都看不懂的车,事实证明了,大多数国企机构的研发能力,也是让很多懂行的人比较悲观的。 当年福特和通用在丰田和本田等日系汽车大规模入侵美国市场的压力下,两大美系车企合作研发V大排量发动机,一起也就投资了两亿多美元,耗时不到两年就成功实现了量产。 彭友华冷静下来,也是急忙看向王钧。他作为一汽高层之一,最明白这其中的难度,也明白大多数的国企研究机构是靠不住的,可以说是白扔钱,想出成果几乎靠运气。 红旗的五百亿研究项目,彭友华亲自就有参与。 还有就是,当年中华华晨投资两百亿研究自主汽车平台,最终却也是无疾而终,反而依旧使用的是日系和德系的汽车平台,但是两百亿的研究资金还是一分不剩,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两百亿投资到哪里去了! 一汽当年还花费数亿购买了意大利设计公司的淘汰设计,这几乎像是清末腐朽时代一样,将西洋遍地都是的东西当作宝,可见当年一汽的高层是多么的无能,或者就是和意大利的公司沆瀣一气! 如果王钧掌握了更先进的材料制造工艺,那么这个意义比仅仅造出一款发动机更为巨大! 而且,如果彭友华能引进这其中的材料技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