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择决 (第2/2页)
思来想去也没找到好办法。由于他莫名的来到这个世界,这让一直坚持唯物主义的张亿诚也变的疑神疑鬼起来。他想:既然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吧。但是自己会什么呢?回国干自己的老本行?为祖国发展进步做贡献? 想到这里张亿诚也躺不住了,爬起来也没想着去洗把脸,带上那副已经有些掉漆的眼镜,找来铅笔,把床头放衣服的凳子拉到窗边的书桌边坐下,想先仔细的为自己分析下以后的道路究竟怎么走。 要说这个时代最赚钱的行业是什么,当然非金融莫属,特别是风险投资兴起后。但是自己上辈子一直埋头做研究,很少接触这东西,这要是让自己去做短线投资来获取资本,自己还真没那个能耐一是自己本钱少,二是自己根本不熟悉这个行业。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美国80年代纳斯达克的涨跌情况,就算是经常炒股票的人又有几个能精确的记得30年前的股市涨跌呢? 看来还是只有做自己最为熟悉的老本行,在合适的时机对前世的祖国提供摆脱以污染环境、卖资源的外国买办主义发展方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从何处着手张亿诚却犯了难。按照后世的发展能带动科技大发展、自己目前能做的只有芯片技术。但是要想研究更先进的芯片以及后续的演进技术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万万办不到的,自己目前缺的就是钱,这似乎陷入了逻辑的死胡同。 1980年是微型机全面开花的一年,几款经典的来自不同公司的微型机纷纷被推出市场,其实早在1975年就已经出现最早的微型机公司MITS,其推出的第一款取名为牛郎星的微型计算机获得了广大电脑发烧友和个人计算机爱好者的推崇,正是因为牛郎星的成功使很多企业看到了微型机的巨大市场,仅到76年全美市场上就一下涌现了10多家微型机公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76年苹果公司的成立以及推出的苹果1型机,虽然苹果1型市场反映一般,但是随后77年推出的2型真正的开启了微型机的时代。
张亿诚在考虑这些的时候主要在确定以后首要的发展方向,这个时代大型机市场还是在被蓝色巨人IBM公司垄断着,虽然IBM还在受着反垄断的困扰,但是没人可以撼动IBM的地位和技术实力。 张亿诚咬了咬牙,什么也不管了,虽然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但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是自己研究的基础,所以为了自己能干回老本行,就必须先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自己好像对开发这种与自己的专业有相当紧密联系的行业还是比较熟悉,目标已经确定。 这个时候英特尔成立也没几年,AMD更是刚成立还在做着山寨别人产品的阶段,至于摩托罗拉等情况基本相同,可以说这个时候正好是芯片业的战国时代,可惜已经快到了末期。这几乎是张亿诚想在处理器芯片市场上能有所作为的最后机会。 确立了目标那么就要先想好先开发那种类型的芯片,张亿诚想到。首先微处理器的设计牵扯到架构的问题,在前世那个被英特尔几乎垄断的时代,没有几个真正从事计算机方面的人没研究过英特尔的,但是英特尔的架构也就是CISC架构在进入移动时代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高频低能、能耗高、发热量大、指令集臃肿不堪,所以近入移动时代后英特尔几乎无所作为。 有了这些缺点,那么很明显为了长远打算还是主推RISC架构的产品,这里主要还涉及到同架构的兼容性比较好,当然还有一些是英特尔的指令集专利问题。前世在后期2种架构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只是目前的张亿诚需要一款拳头产品,一款能够打开市场销路的产品。只有先盈利才能谈到后面的后续研发、融合。 想到这里张亿诚有了决断:采用RISC结构,这个架构在历史上直到85年后才真正的出现产品,后来由于受到那个时代的英特尔与微软联盟各方面的打压,几经波折在ARM公司的手里才真正的崛起。 选择这个架构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张亿诚目前的阶段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结构相对简单和发热量小的精简指令集是相当合适的选择。结构简单以目前的资金容易造出来,发热量小则可以不仅使芯片寿命更长甚至可以免去计算机厂商在设计计算机的时候为了散热而加上去的噪声大到足以让人心烦意乱的风扇。 要想开发一款成功的处理器芯片那么首先就要考虑目前市场上的外围设备支持和软件支持,外围设备目前大部分还是总线8位的,但是8088已经是内部总线达到了16位而为了适应市场外部总线才做成的8位,但是16位甚至更高将是发展的必然,软件方面有自己这个来自21世纪的智能化专家掌握大方向应该没问题,张亿诚在仔细的筹划着,以确保做到一击成功。 张亿诚抬头看了看天,发现已经夕阳夕照,在自己全心筹谋规划未来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大半天的时间,摸着自己空空如也咕咕直叫的肚子,张亿诚决定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才是头等大事。推开门开出自己那辆半新的2手福特冲向唐人街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