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长沙学院 (第1/2页)
随着赤壁之战的结束,荆州之地的流民越来越多。“流民”是我国封建统治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按照《明史.食货志》解释,流民即:“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也就是由于天灾人祸,百姓为了生存,被迫背井离乡,逃往深山大泽,觅一栖生之地。 长沙因为秦成的连年苦心经营,又远离战场,所以一时无数人涌入。 秦成安排人手,在流民中挑选精壮,组织成军。目前的秦成,常备军已经达到6万人。另外,五千强袭营,五千轻骑兵,一千陷阵营都作为特种兵种在城外驻扎,随时待命。军队有了,但是,好景不长,问题很快就出来了!因为随着军队的增加,军粮日益紧张起来。 如何在最快时间内解决军粮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针对于军粮的问题,庞统、刘巴、蒋琬、廖立、邓芝等人都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 秦成看着几人来回讨论争执,突然想起昨天看到曹cao屯田的做法。曹cao占了青州后,吸收了大量难民,黄巾贼,在当时他属地人口是最多的,为了养活这些人,当然也是为了自给自足,想出了屯田制度。屯田,将所有人整合起来劳作,用军中制度管理,这种情况下,兵既是民,民既是兵,既保证了土地最大限度的耕种,也维持了军队的基本战斗力。 这也是曹cao高明的地方,整个三国时期,曹魏集团靠屯田累积了大量的粮草和金钱资本,也是因为这个,奠定了他以后制霸整个中原的基础。 也就也就是说,屯田制度其实是曹cao首创,而且在当时只有曹cao一个势力采用,效果类似可持续发展,而其他军阀都还是靠抢掠,吃老本。 如果采用曹cao的屯田制度,会不会改善军备与民生?秦成没有做过,只能咨询谋士的意见。 听闻秦成准备在荆州境内推广曹cao的屯田制度。庞统、蒋琬等人极度赞成。这其实是一种将生产力再次回收利用的做法。但是有利有弊。还田与农,不仅容易造成统治阶级与底层农奴的对抗,而且会削弱统治阶级的实际权力,所以很多统治阶层都不愿意去做,谋士自然也不会主动提起。 秦成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及。既然有助于民生,自然要施行!曹cao做得出,我秦成就也有魄力这么去做。方法得到谋士的认可,秦成就立即安排蒋琬,用最快的时间将屯田制推广下去。 安排完屯田制,秦成还有一个想法,要征求谋士的建议。 那就是,建立一个源源不断的军事学院。 穿越后的秦成,是最了解知识重要性的人,后汉什么灭亡,说到最后还是人才的紧缺。 借鉴后世大学开办的情况,又吸取当时的水镜先生在荆州开设学院育人的策略,秦成准备自己在长沙建立一个学院。 听完秦成的分析,庞统的眼光立刻就直了起来。对于人才的渴望是历来统治者必备的条件。只有源源不断的吸收优秀人士,才能维持一个集团的正常运转。 汉末时期,曹cao是唯一一个可以不分出身,以才选取的诸侯,所以才导致了曹魏集团的长期兴盛。 战乱时期,多少有才学子,因为出身和名望问题被掩埋在历史的浪潮中。 这个时候,曹cao还没有发布“求贤令”,所以秦成决定赶在曹cao之前,建立一个学士学院,不分等级,不问出身,凭借才能求学任职!这就是“长沙学院”成立的初衷。 想好之后,由蒋琬起草“求贤令”的范本,由刘巴督造长沙学院的建设。秦成又将王耀偷偷叫到一旁,让他在各处寻找有才之人带到长沙学院就读。 长沙郡城后有一荒山。山不大,但也绿树成荫。此时,新建立的长沙学院就选址在这座荒山之上。 立在山顶,可以看见山下已经有无数的人影来回走动。这是新招募的建筑工人。无数新打磨的青石一块一块被整齐的铺设在开凿的山路之上,从武陵城运来的实木,从零陵与桂阳送来的军粮,无数的资源犹如一条长龙汇聚到这座荒山,使得荒山看上去格外热闹!突然,秦成被几个工人的工作方式吸引。只见这几个工人分工明确,有人在山下,有人在半山腰,一条粗绳从半空垂下,在高处穿过一个圆盘形的铁制物品,由上空之人拉扯。只见山下工人熟练的将几块青石捆绑完毕,然后由上空工人拉动,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