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万里悲秋(五) (第1/3页)
当日军一个大队在朝鲜惨败的消息传出后,日本国内顿时一片哗然。要求出兵朝鲜与清国开战的呼声尘嚣其上,再加上各种势力的推波助澜,一时之间是越演越烈。而日本政府面对国内和国际舆论,却出人意料的没有立刻表态,反而表现出让人费解的迟钝和沉默。 事实上,这也是日本国内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体现。自从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后,日本政局便缺少了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的强硬人物。此时的日本政局内部,海军与陆军为争夺战争资源而日益严峻的矛盾。长洲藩和萨摩藩由来已久的争端,没有在甲午中获得预期红利的各个财阀集团,以及曾经对日本战胜清国报以巨大希望,可现在却不得不忍受生活贫困不堪重负的日本国民,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利益争端和矛盾都一股脑的冒了出来。 直到朝鲜事件爆三天后,经过山县有朋、大山岩和陆奥宗光这三今日本政坛的三驾马车,在台前幕后的强力施压,不惜采用各种平衡手段。甚至大山岩和山县有朋还专程觐见了天皇陛下,获得了天皇的支持。日本政局各方才终于正式就朝鲜事件达成了一致。日本政府向大清递交了措辞严厉的照会,表示如果朝鲜事件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日本政府将不排除诉诸武力的可能,并进而宣布增加一个师团的兵力驻防朝鲜。 与此同时,大清外务部的对外表态倒是中规中距,先就日军擅自进入朝鲜大清驻军区域照会日本,要求日本政府就此作出鞘释,并严正声明日本军队遭遇的打击与大清无关。针对日本增兵朝鲜的挑衅举动,大清紧接着也宣布暂时终止与日本的一切经济贸易。 时之间,随着日本增兵朝鲜和大清的毫不退让的姿态,东亚局势忽然陷入了剑拔弩张的状态,看起来似乎稍微一点小火星,都会立刻引东亚这两个国家的一场大战。 然而身处东亚的各国公使们。在经过数日的等待后,却忽然在充满尖药味的气息中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朝鲜事件生后,原本西方各国都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就各国而言。中日这两个国家,说穿了不过是两个贫穷弱小的东亚小国,谁赢谁输对于东亚的利益格局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也很难触及到各国在东亚的实际利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西方各国都是乐于见到中日之间打的你死我活,正像中国的那句古话。河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少不了还是要由这些长袖善舞的各国公使们居中调停,为本国在其中谋取最大程度的利益。 但走出乎各国公使们意料的是。事情的进展却并非他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当他们漫不经心的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颇有些闲庭信步的等待着中日双方大打出手,为自己在东亚的外交生涯增添一些闪光亮相的机会时,朝鲜事件却出人意料的变得有些琢磨不透起来。 先是日本方面所谓的增兵朝鲜,到了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日军一斤,师团的兵力倒是陆陆续续的征调到了朝鲜,但是从目前的局势展来看。日军兵力更多的是用以巩固日本在朝鲜南部的地个,根据各国驻汉城公使馆回的电报,日军主要目标是围剿朝鲜南部反对日本的各种势力。反而在中日对峙的一线,吃了暗亏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出急于复仇的 势。 至于外交上面的折冲交涉,倒是闹腾的热火朝天,日本驻清国公使小村寿太郎频繁与大清外务部交涉,除了态度一如既往的强硬外,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而从大清这方面看,短期内也并没有增兵朝鲜,与日本大打出手的迹象,其强硬态度也仅仅是停留在外交交涉上。至于其宣布的终止与日本方面的经济贸易,事实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大清与日本的经贸往来。主要是以日本购买大清的原材料等生产物质为主。现在日本失去了购买渠道,但是各国商船却没有限制。依旧可以将物资运往日本销售。当然日本方面肯定要吃点亏,额外增加一些贸易成本,然而这和此前各国判断的中日之间的剧烈冲突似乎差距太远了。 这就好比两个人甩开膀子打算在街头大干一场,围观的人群都饶有兴趣的做好了看场好戏的准备。 可是左等右等,这两个人除了气势汹汹架子拉的很大外,就是打不起来。 失望、困惑和难以言喻的怀疑。迅在西方各国派驻东亚的公使们中间弥漫开来,似乎到了这个时候,各国公使们才有些明过神来,眼前东亚的局势看起来并非他们想象当中那样。在满腹的猜疑当中,西方各国也只有带着几分举棋不定的心情。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 直到光绪二十一年深秋的最后一个周末,按照惯例在法国公使馆里举办的下午茶开始时,各国公使们才忽然注意到人群当中似乎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而这个身影恰恰是眼前的局面必不可少的重要背景。 这个离开的身影正是英国公使欧格讷,当各国公使们都兴致勃勃的等待着中日开启战端的时候,他已经悄然由津门乘坐英国商船凯尔号,启程前往上海。 “亚对于此次中日之间的这场争端,或许也只有老于东亚事务的欧格讷看得最为清楚透彻。虽然直到现在。他也仍然不明白日本方面明明没有实力,为何还要做出这样毫无道理的挑衅举动,但是从一开始他就看的很清楚,中日经过甲午之战后,彼此都已经是精疲力竭国力贫瘾。根本无力动一场大的战事,换句话说即便双方真想要打,恐怕也没有财力作为支撑。 所以欧格讷干脆就不指望这场争端会带给自己什么惊喜,抛开京城里面那些纷乱不堪的局面,先赶到津门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会晤通商事宜,然后从津门坐船前往上海。在他的行程安排中,此行的目的就是北洋和两江。 他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有着非常深亥的想法的。从和大清签订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后,大英帝国的技术、机器、资本就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到大清,触手可及的利益以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让人心动不已的前景,此时已经深深吸引了国内的目光。虽然此时大英帝国的主要精力并不在东亚,但是面对大清忽然打开国门后,带给大英帝国的那个巨大的馅饼,整个大英帝国已经表现出了无比的欣喜和激动。商人、政客纷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这里。争论着如何在这个东方古老帝国的身体上面,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但是这个时候,欧格讷反而冷静下来,整斤,大英帝国,或许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大清,当大清的国门在他开的时候,他也忽然间现了一个此前忽视了的现实。 大清正在拼命的建设自己的经济基础,利用西方和自己国内的资本。在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