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小鱼儿原来是个姑娘 (第2/2页)
车去口岸,过了口岸之后,有宝利德的朋友开车来接我们,在蒙古西部这几天,我们都用宝利德朋友的车子。其它的行程,我已经微信给你了,就是我们在蒙古西部五省十天左右,然后从阿尔泰坐飞机去乌兰巴托,在乌兰巴托玩两天,然后回国。其中有一天的时间好机动。” 华清渠说:“李总大哥,你安排的计划很好,咱们就这么办。” 宝利德说:“我知道你们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不过蒙古那边很坚苦的这还是要超过你们的想象的,你们不同于那些年轻人背包旅游,他们是为了经历,你们是为了体验。另外,我觉得,明天还可以再买些不容易坏的水果带着,反正是我们自己的车,不用搬来搬去的,也有多余的空间。” 华清渠说:“我也是这样想的,明天我去选,你们男人干活,搬东西。” 金东壁问饭店的服务员:“你可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塔克什肯?这个塔克什肯好象并不是蒙古语的地名,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服务员说:“我帮你把我们老板喊来,他知道!” 老板来了,戴着一顶哈萨克人常见的小花帽,名字叫斯塔提多克,却是一个只有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 斯塔提多克的汉语说的非常好。 斯塔提多克说:“塔克什肯是哈萨克语,它的来源有几种说。” 一种说法是,2002年出版的《依持勒部落系谱》一书中第173页称依特勒部族的著名雄辩家、塔克什肯因其安家落户于青河县中蒙边界,所以其名字成了地名,在世界地图上留下了鼎鼎大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很早以前哈萨克莫勒克部落的赛买克毕在木尔恩德克可汗时期与大科列(蒙古地名)地方的蒙古可汗交涉后,双方对原被蒙古方抢掠去的马匹,在现塔克什肯山头进行谈判。经谈判赛买克毕同意了对方每匹马折变为二岁小马退赔的协定,后来达成协定的地方被称为“塔以克斯肯”(在哈萨克语中有“小马协定之地”的意思),后来演变成了塔克什肯。
斯塔提多克说:“其实这些经考证,都是没有依据的无稽之谈,是某些刊物不顾历史实事妄加释意。” 说到蒙古与哈萨克故事,华清渠是比谁都有兴趣,金东壁与宝利德也是兴致盎然,因为他们以前对这些与蒙古有关的历史,也是闻所示闻。 斯塔提多克说:“1903年科布多与阿勒泰一带分为‘巴容噶尔、准噶尔’,也就是‘右翼、左翼’两个区域来管制。属左翼一带的部族由马米贝子掌管;属右翼的由科布多两个吾库尔岱部族和青河、富蕴两个吾库尔岱部族,共四个吾库岱部族。” 实行此权制后,苛捐杂税增多,广大牧民不堪重负,在喀刺乌斯满带领下牧民纷起抵制,最终迫使取缔了该管辖制度,由科布多与阿勒泰办事长官即大臣帕勒塔王掌管,从此帕勒塔王驻承化寺(今阿勒泰市)统管阿尔泰和科布多地区。 老荣说:“这样说来,乌斯满还不全是一个负面人物?” 斯塔提多克说:“这是自然,乌斯满固然在解放后对抗人民政府是罪有应得,可是在民国时期,也是有他的重大贡献,他在阿尔泰哈萨克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1912年沙皇俄国策划外蒙军占领科布多,此时科布多活佛达木、加木萨辅哗变,在科烈吾拉斯台办事处宣布独立、成立所谓科布多可汗蒙古国,与此同时沙俄、外蒙军虎视眈眈威胁着阿勒泰。 为抵御外敌侵略行经,民国政府分从乌鲁木齐、伊犁出兵,合并有两千人,及时赶到承化才保住了阿勒泰。 这一次事件后,北京政府和沙俄使馆于1913年签订了《对中俄原界约的补充协定》,即割让科布多归外蒙古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科布多离开了阿勒泰地区,隶属外蒙,阿勒泰直属中央政府。 中国阿勒泰以北,1936年以前与外蒙古、俄罗斯、哈萨克之间,没有正式边界线界标。外蒙军多次侵入到塔克什肯山头以北的木恩吉克山头,制造边境争端。 1934年后,阿尔泰地方派人驻守查干郭勒,其中就有名叫塔克什肯的战士。 总是打仗也不是办法,阿尔泰地方和外蒙古双方就进行谈判,1936年4月把布勒根河上游边界的山坡(现塔克什肯口岸)定为中国哨所驻址地。 那个叫塔克什肯的战士、还有江丕依斯和阿合太等在此轮流站哨。 我们当地哈萨克人见塔克什肯常年坚持在这站哨,就把有这座哨所在的山坡称谓“塔克什肯坡”,青河县布勒根哨所的人员轮流换防多少次,但就是塔克什肯没有变动过,为此在1937、1946年还授予他勋章。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把这块地命名为塔克什肯。 斯塔提多克说:“这就是塔克什肯地名的由来。” 金东辟觉得斯塔提多克人很对他的脾气,就邀请他一起喝酒。 斯塔提多克也不客气,两人就喝开了,这一晚大家都很开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