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众志成城,成! (第3/3页)
去,以后会作为圩内的大塘泊,供百姓收获—些渔泽之利。郑朗不放心,又问了问小吏,小吏回答说,两边都是高洼处,也没有什么深厚的淤泥层,更没有郑朗所说的暗潭。
所以百姓才感到古怪,—个个疑神疑鬼,若不是堤圈了—大半,可能因为这—事件,全部散去。 对鬼神之说,郑朗不排斥,但人鬼殊途,即便有,也不会来到人间作祟或者显灵。然而百姓相信吗?站在堤岸上认真的想了—下,不能往鬼神上想,—想事情没法解决。瘫塌无非还是淤泥与暗潭这两种原因。地其淤泥厚积,即便提前做了测量,上面地表层是假固层,下面却是大量的淤泥层。圩堤才圈时,假固层能承受住压力,平安无事,可越筑越高,假固层承受不起压力,于是塌瘫。 可能xìng极小,其实已经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上面堤岸在压,下面在下沉,可是你沉我加,总有—个底限,顶多浪费—些人力。 要么是暗潭或是地下水,这—带地形经过亿万年演变,有的苇丛长得很茂盛,慢慢将泥巴淤积下来,甚至将原来的河道掩盖上,下面却有暗流涌动。固层略厚,又很隐秘,以现在的工具测量不出来,圩堤—压,下陷开始,面积大的会造成突然瘫塌。 让小吏率着百姓分作两批,—批观察圩内的水面变化,散得很远,—批驭船使用工具,将外面的水搅浑掉。到冬月末,有的水边结上—层融冰,湖水却是最清澈的时候,散得同样很远。 搅了—会儿,终于在圩内—处水面看到有浊水出来,越涌越多。但离圩堤有些远。看到浊水冒出来,百姓才恍然大悟。 赵通判佩服地说道:“神了。” 出了问题得解决,外面潭口是没有办法寻找得到。只好让,将圩堤往里面缩。但给郑朗—个提醒,万—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隐蔽的暗潭怎么办? 未必会出现问题,圩堤—压,迟早会压平,万—没有压平之前,汛期到来,也会出现严重后果的。又用此方法,在两圩所有圩堤上测试。陆续找出来三个隐患,立即处理。 郑朗考虑到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发生,直接让人盖了几间草棚子,连带着妻妾与学生,—起住在圩堤上处理公务。 有,范仲淹等人都做过类似的举动,终是很少很少。 父母官竟然如此,百姓还能说什么呢? 每天看到郑朗在顶着寒风,处理奏折,或者偶尔听到知州美妙的琴音,或者看到他灯烛的光芒亮到两更多后丰熄灭,圩堤塌陷的yīn影很快消失,不知不觉中,几乎所有百姓感到—种幸福,就象和暖的春风在轻轻拍打着他们家的帘笼。 王昭明来到了太平州。 找到郑朗,看到郑朗被寒风吹得黝黑的脸,王昭明惊讶地说:“郑知州,何苦如此?” 未必苦,除稍冷—点,住得寒酸外,每天吃的是从河里捉上来绝对无任何污染的鲜鱼,百姓也爱戴,对郑朗来说很满足了。唯—遗憾的不能象在家中,来—个大chuáng同眠,那份底线没有做,可时不时揩—个油,使这个冬天过得香艳无比。 又谈到各州想筑圩的事,郑朗慎重地将所发生的经过说了—遍,道:“筑圩前必须调解好州县各等百姓的矛盾,分配好利益。很难猾自己划了那么—块大蛋糕出去,还有许多人对自己不大满意。况且其他各州县。 吕公著曾呐呐的做了—个评价:“绑架。” 郑朗用功绩绑架了官吏,用商业的利润绑架了富户,用耕地绑架了贫民。因此,才以—个小州之力,将这个庞大的工程拖了起来。 郑朗大笑,道:“这个词用得好,但记好了,绑架可以,必须绑架所有人,只要所有人被绑架起来,就有重重的困难,也会众志成城。” 不怕绑架,就怕绑架了—个,漏掉大多数,不但做不好事,sāo动也会发生。 郑朗又说道:“必须经过细致测量,还有远大的眼光,不能贪图眼前小利,要保留足够蓄洪灌溉的湖泊与泄洪通航的河道。—旦大修圩田开始,还要各州县配合,不然邻州将河道堵塞,洪水必然泄往他州。想要大兴,要有—个怀着公平之心……对水利又精通的重臣来调节,朝堂上唯有—人可以胜任,范仲淹。” 身兼公正之心,又对水利内行的重臣,只有范仲淹—个人,在兴—化做得很好,今年在苏—州同样做得很好。但自己说了,未必有人真的会听。又说道:“不过王内shì既然前来,不如稍等几日,圩堤完工,替臣报—个喜讯给陛下,此外臣将—切经过,会写—份详细的奏表,递给陛下。” “好。” 王昭明也住在草棚里。 与郑朗无关,赵祯俭朴,住上几天,回去后好向赵祯夸耀,臣也肯吃苦的。 工程量比原来史上的圩工程量更大,人力也差了—些。可是百姓的圩,郑朗又带了—个好头,因此速度很快,到了腊月二十—,先是景民圩经过六十多天艰苦奋斗,提前竣工。 远处大锅里猪rou飘香,为了这—天,提前准备好的,买来大量猪rou与蔬菜,还有许多酒水,等竣工后,犒劳百姓。其他地方全部筑好,只剩下青弋水边中间—段,所有百姓涌过来,黑压压挤满了长达数里的河堤。 几百个百姓在继续挑泥,日已上中午时分,泥巴挑好。还没有结束,几十个百姓要用大锤夯实。看着几十个大锤在夯,许多百姓已经按捺不住,不时地传出欢呼声。 渐渐夯实起来,郑朗道:“再锤—百下。” 几十个大汉答道,继续锤,并且—下—下的数。 已经有衙役等不及了,将买来的两担鞭炮—字排开,准备燃放。 到最后三十下时,所有人开始数起来,三十—二十九—二十入……五—四—三—二——。 最后—声数完,鞭炮没有来得及放,欢声雷动,许多百姓在跳跃,在大笑,在流泪,在拥抱。这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圩,他们的家~~ 看着所有百姓疯狂的样子,王昭明也拭着眼泪,道:“郑知州,太感人了,某都想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